香港歷史源於海。胡名川的或許都一樣。
今年53歲的胡名川(Jackie),10歲時跟爸爸去釣泥鯭,他戴副潛水鏡就自己徒手潛水;長大後做水警,偵查海上罪案及災難現場(如謀殺案、偷運槍械、撞機及沉船意外等)。2003年跟愛好者們玩技術潛水,幫不懂潛水的考古教授作資料搜集及搜查海底遺物,查吓查吓,「不如自己整個考古會玩啦。」人生下半場正式「下海」。
記者:陳慧敏
攝影:林栢鈞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四十米之下是另一個世界,魚好巨型,好多歷史遺物沉於海底。」Jackie跟幾個老友,翻着歷年來「探險」的相片回憶着,揹着氣樽往下跳的一剎,仿似跳進香港的時空門。
近年「香港大地」處處基建,若非大眾關注,土瓜灣古井可能趁「人少少」就再被活埋。然而不停填海,更多歷史遺蹟早在沉默中深埋海底。廣州、香港、澳門等沿海城市,自漢朝後就成為海上貿易重要通道,是海上絲路重要的出口港,再經歷二戰沉落的炮彈棄船,故事非常豐富。自二零零六年起他們探索過南丫島沉沒戰機,尋螺洲門海底棄彈,雖無所獲,卻創了香港深潛72.4米的紀錄。探過馬鞍山32米最深淡水洞、在西貢大蛇灣發現了一些明、清年代的瓷器碎片;在晨曦島,即虎頭盤洲附近則有最多的清代瓷片及半隻玉手鐲,還有不同年代的碎瓷片。去年香港大學建築及房地產系副教授潘新華,請他潛水考察大潭篤水塘六個建於一九零二及一九零四年,全人手挖掘的古井,相信是當年用來考察地區準備建水塘之用,也證實大潭篤水塘曾是古村遺址。但最「爆」的,是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在赤柱聖士提反灣對出「劏人排」礁石的海底,發現長約一呎,估計是八十年代英軍遺下的迫擊炮彈,並帶拆彈專家下海拆彈。
考古非盜墓
「初時,我哋潛水就叻,考古就一竅不通,原來考古是要保存古物。見東西就搬上水嗰啲,叫盜墓啊!」十位成員於是邀請澳洲專家來港教學,跑去國際海洋考古協會(NAS)讀海洋考古課程,取得國際資格。學水底攝影、考古繪圖、用GoPro鳥瞰整個位置,「以前又要三點定位,又要準確量度指南針度數。現在拿個GPS跟電子海圖,搜尋結果基本上相差不到20米,還有電腦繪圖及統計學,保存及傳送資料都快好多。」文獻所得好些水塘之下都有歷史遺蹟,但礙於申請不到考察批文,謎樣的歷史只有繼續潛藏塘底。上月,剛出版的《水下考古奇兵實錄》在指定站點免費派發,在緊接而來的三月,他們則計劃探索二戰時英軍留下,當年在鰂魚涌、赤鱲角、東博寮海峽等地埋下了近二百個,十二人枱般大的MK14型水雷,作另一次冒險。
水下考古方法(沉船搜索)
1.以GPS、海圖、三點定位或拖扒法,確定沉船位置
2.以GPS、聲納海床掃描、測深機及鉛錘等確定沉船深度
3.計算潮汐、流速及流向
4.由風速、風向、水流及天氣估計能見度
5.由交通工具、水底電纜及喉管等了解水面及水底情況
6.若是沙泥底搜索,過程一樣但範圍比沉船更大,能見度更差。
沉船內多雜物 冇得返轉頭
每次作沉船勘探,都要先查清楚船首方向、傾斜度、深度、能見度及船隻結構方可起行。考古不同潛水觀光,逗留記錄及研究時間最少也要半小時,他們一揹就是六個氧氣樽。若沉船面積太大,就可能要用繩設立探方格搜索。每次由一名文物員繪圖,標記、記錄,同時另有一名攝影師拍攝或錄影。水底都是淤泥,穿過沉船時必得吊起手腳不動,免得踢起淤泥減低能見度。Jackie:「船艙裏會有好多橫七直八的廢鐵枝、喉管或魚網卡住,不夠位轉身回頭,若技術不夠不能退後,就不能玩了。」早前他去了菲律賓隨當地漁民探索據說是日本皇軍秘密基地,漁民說他的舅舅找到日本二戰時收埋的黃金發咗達,成為今日一間大巴士公司的老闆,不過今日只剩兩嚿碼頭舊木冇嘢睇;在巴拉望探索二戰戰機,海底下竟還有不知何時遺留的人骨,「下水前個個係威係勢,說要執人骨又乜乜乜,潛到40米真的看到了,又嚇得急忙上水,講就厲害啦!」然後笑作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