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受傷】
要數政策度最敏感的上市公司板塊,內房股當之無愧。過去多年飽受政府針對遏抑樓價的宏觀調控,內房股價跑輸大市是家常便飯,亦甚少投資者願意長坐這個板塊。
去年底宏調稍為放鬆,內房老闆鬆一口氣之時,可能未料到一個更大的政治不明朗因素已經出現。
短線不宜沾手
住房涉及民生問題,內地政府亦一直嚴控樓價,避免市場過熱引起的社會問題。二零零八年爆發金融海嘯,中央推四萬億元救市,內房在短短一年低處反彈,甚至出現樓價狂升的情況。由二零一零年以來,中央推出不同招數防止樓市過熱,例如透過「限購令」行政手段,減低市場需求;另一邊廂,又收緊對發展商信貸去控制發展商搶地起樓。
內房股自此成為受詛咒股份,很多基金的投資組合甚至無內房股,往往要等到中資股升市臨近尾聲,才有資金追貨。不過內房股股價異常脆弱,任何不利政策一出,投資者會迅速掟貨。
正如中海外(688)前董事長孔慶平曾經說過:「內房調控已是常態」,從營運角度看,股價上落對內房股影響未必很大,內房老闆大都見慣調控,當是生意的一部份。不過直至近日爆發佳兆業(1638)因政治原因而被封盤,投資者可能要重新為內房的「政治折讓」重新計數,短線趨升,更直接的方法,就是短線不沾手,直至這場政治風暴結束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