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外滙基金將在一月底公佈去年回報表現,市場估計第四季外滙投資將連續三季虧損。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昨日在刊物《匯思》中撰文,似是先「控制市場預期」,指縱使基金的非美元資產比重偏低,但在美元強勢下仍難「獨善其身」,暗示第四季外滙投資或見虧損。
業界籲分散投資
反映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強弱的美滙指數,由去年七月起開始攀升,使基金第三季非美元資產的外滙賬面虧損達一百八十七億元。而去年第四季美滙指數續升4.96%,市場人士估計該類資產將會持續虧損。余偉文解釋指,歐、日的量寬政策,使大量資金湧入美元,加上油價急跌拖累商品貨幣亦間接利好美元。
余偉文謂,外滙基金的美元及港元資產實際持有量已超過八成,雖已遠高於全球外滙儲備達六成之平均數,但仍難免出現賬面滙兌虧損。外滙基金過去十年之外滙累計投資收入為一百零四億元,他強調,貨幣滙率短期有起伏,但中長線將會持平。余偉文直言:「我們固然希望將『倒後鏡』變『水晶球』,但這明顯不切實際,關鍵是中長期有穩健回報,避免過度受短期波動干擾。」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稱,去年美滙強勢直至年尾,第四季外滙投資難免會蝕錢,外滙基金盤大,難有方法解決,料未來當局將要持續分散資產,以及就長遠市況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部署。他認為高評級債券孳息率持續向下,特別是當局喜好投資之高質素債券,如美債或德債,估計外滙基金之債券投資收入有驚喜。
中大會計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指雖然外滙基金盤大,但政府可改投資作風,如挪威退休基金及新加坡淡馬錫等主權基金,入股企業或購入房產等另類投資比重可增加。
余偉文在《匯思》重申,外滙基金的法定功能非主權基金或一般對沖基金,不會短期炒賣、拋空或「追市」,反而會尋求「保本先行、長期增值」,避免回報大幅變動,減低巨額損失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