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的第三份施政報告雖然着墨最多的經濟、民生,但最出彩的是政治。北京官方媒體和本港親共報章爭相對梁振英批判《學苑》點讚,證明梁振英又一次搔到了中共的癢處。在香港社會衝突加劇之際,北京和梁振英不是着眼於回應民意、平息政爭,而是主動挑起新爭端、開闢新戰場,目的何在?利益何在?
對梁振英的施政報告,北京官方最高級別的回應當數《環球時報》的社評。社評以「『港獨』荒誕不經,卻不可當笑話看」為題,盛讚梁振英點名批判《學苑》,是「首次批評香港自立自決之說」。最能反映中聯辦立場的本港親共報章的標題則集中於「施政報告捍衞一國兩制」、「特區政府絕不姑息港獨」、「施政報告刺向港獨要害」。
中共輿論如此撐場,梁振英昨日自然要加把火,明明白白地批判《學苑》「不只一次提出港獨專題」。但他沒有回應兩個問題:其一,是否因施政報告沒有重大內容,而要藉批鬥港獨轉移視線?其二,討論香港應否自立自決犯法嗎?英國蘇格蘭、加拿大魁北克、西班牙直布羅陀為甚麼可以舉行主權公投,未被視為犯法而遭鎮壓?
前一個問題直指梁振英批《學苑》的動機,後一個問題直指梁振英及中共的價值觀、法治觀與國際社會的差異。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民調顯示,梁振英的這份施政報告得分只有49.5分,是繼二○○四年董建華施政報告後再次錄得不及格分數。這其中有梁振英民望低迷的因素,更因今次施政報告未有效回應民意,推動政改無心無力,提振經濟苦無良方,改善民生只顧眼前,反而前所未有地挑起意識形態鬥爭。
綜觀中共近兩年的政治動向及近期針對香港佔領運動的反應,梁振英批《學苑》顯然不是獨立事件,而是中共把意識形態鬥爭引入香港的步驟之一。如果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的「一國兩制」再啟蒙論,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批評香港教育的「毒豆論」,只是對特區政府在意識形態鬥爭提出正反兩面的原則,那麼,梁振英批《學苑》就是兼顧這兩個原則的實戰,為《學苑》貼上港獨標籤後,可以繼續妖魔化相關的人和事,再提升到民族大義、國家安全的高度,讓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對立、分化加深,從中凸顯加強管治的需要及個人的政治正確。
再往深一層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政後兩度針對意識形態問題撂下重話,一次是「七不講」(大學不要講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中共歷史錯誤、權貴資產階級和司法獨立),另一次是「砸鍋論」(絕不允許與黨中央唱反調,絕不允許吃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重點都是針對內地高等院校,因此才有《遼寧日報》派記者暗訪二十多所大學,批評老師在課堂上抹黑中國。梁振英向《學苑》開炮,手法一如內地落實習近平整肅意識形態指示,既是再次向習近平及中共鷹派表白要做中共板蕩忠臣的決心,也是轉移輿論焦點以掩飾其施政無能,為他角逐連任特首鋪路。
香港議會內外要求梁振英下台的呼聲持續,雖然難以促成梁振英在政改方案出台前後提前下台,但其中所反映的梁振英管治危機也是中共不能不正視的。哪怕梁振英今次施政報告政治正確可以得到中共輿論盛讚,但這只是梁振英有機會角逐連任的必要前提,而不是充份條件。諷刺的是,董建華二○○五年一月發表施政報告後,港澳辦曾發聲明讚譽報告「貼近民意、穩健務實」,但在兩個月後董建華就腳痛請辭。前車可鑑,梁振英如果想以發動意識形態鬥爭向中共邀功,如果想以批判香港青年、批判香港大學生作為緊跟中共整肅意識形態的起步點,只會加深香港社會的裂痕,加劇港府的管治危機,到頭來只會玩火自焚。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