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立醫院服務需求急增,政府落實在啟德發展區興建急症全科醫院,預計第一期可於2021年建成投入服務,除有八百張住院病床外,也會設置腫瘤科中心及提供日間服務,以應付九龍區癌症病人對腫瘤治療的需求,但啟用初期未必能提供急症室服務。
提供逾二千張病床
施政報告公佈,啟德醫院建造工程將展開。據悉,建造費或逾三百億元,第一期提供八百張病床,到第二期工程完成後病床數目增至逾二千張,但暫未有竣工時間表。醫管局考慮在啟德醫院落成後,將部份伊利沙伯醫院的服務遷移,方便伊院重建。
隨着人口老化,公院病床緊張,醫管局亦計劃增設約二百五十張病床,其中佔最多為博愛醫院,有一百一十四張,威爾斯親王醫院佔71張,將軍澳、東區、律敦治及屯門醫院也會增加病床,主要是深切治療及加護病床。聯合、廣華、瑪麗及葵涌醫院重建工程將於2022至2023年完成。天水圍醫院及兒童醫院則分別於未來兩年落成啟用。
為了及早發現嬰兒的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衞生署及醫管局也會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在公院試行為新生兒進行「先天性代謝缺陷」篩查計劃的可行性。於2013年7月已推出類似篩查計劃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已替逾一萬一千名新生兒進行化驗。
該院兒科學系及婦產科學系臨床專業顧問莊淑貞醫生指出,歐美、澳洲、日本、內地及新加坡均已推出相關檢查,本港應盡快推行。
現時醫學院替自願參與計劃的父母,包括在公、私院出生的初生兒化驗,費用八百元,檢測是否患有30種先天性新陳代謝疾病,如「氨基酸障礙」、「脂肪酸氧化障礙」等,有助患者及早治療,減低因導致殘障及死亡風險。她相信日後政府大規模推行,成本價會降低。
■記者鍾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