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料】
《學苑》(Undergrad)是香港大學學生會唯一官方刊物,1952年起以英文報章形式作不定期出版;至1959年,《學苑》正式以中文出版,刊物最初的譯名為《大學生》,其後改名為《學苑》,取其「學術薈萃的地方」之意。
總編輯由普選產生
《學苑》屬於香港大學學生會架構中,掌管第四權的監察者,享有編採自主權,獨立於掌理行政權的大學幹事會。
《學苑》一名總編輯及兩名副總編輯均由學生普選所產生,多年來不時作爭議性報道,如60年代挑戰殖民地港英政府,首度提出中文應與英文並列,成為官方語文,其後觸發維護中文的運動。
至70年代,在保衞釣魚台運動、金禧事件、反貪污、捉葛柏等事件上,《學苑》均有參與報道,刊物於1971年更註冊在校園外銷售,直至90年代才恢復免費派發。
踏入80年代,《學苑》的編採路線有新的發展方向,內容集中文化及道德意識評論,但仍然活躍於社運與學運。
1982年,《學苑》與醫學會發起「血書運動」,收集學生的血液寫成血書送到北京,抗議日本文部省歪曲南京大屠殺史實。香港前途談判時,不少專題報道均關注回歸後香港的民主出路。每期發行約六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