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急行、遛狗 克服情緒病

健康生活:急行、遛狗 克服情緒病

【本報訊】勤運動對身心都有益,近年更成為治療情緒病的其中一個方案。大埔醫院一項研究發現,中度抑鬱症患者定期進行帶氧運動,有助改善情緒症狀及加快康復,效用甚至媲美藥物。精神科醫生表示,都市人壓力沉重,多運動可增強抗病能力,預防各種情緒問題,簡單如在公園急步行,甚至「落街放狗」也可視為日常運動,幫助放鬆情緒。
記者:梁麗兒

大埔醫院於2010年至2011年間,安排52名患有中度抑鬱症的住院病人參與研究。其中一半人為運動組,每星期做5次、每次30分鐘的帶氧運動,如踏健身單車或跑步機。另一組病人為對照組,每日只進行10分鐘的伸展動作,沒有定時做帶氧運動。分析顯示,在三星期後,運動組病人在配合其他治療下,有54%人康復,對照組則只有27%。結果反映病人培養定期的運動習慣,有助改善抑鬱症病情。
該院精神科部門主管鍾維壽醫生表示,運動對改善身心健康也有幫助,如提升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並預防肥胖、癌症等問題。有定期運動習慣的人,情緒管理、睡眠質素及記憶力也較佳。

效果等同服藥

院方參考英國做法,將運動列為治療情緒病其中一個方案。鍾表示,英國一項大規模的綜合分析,評估運動對治療抑鬱症的效用,涉及35個研究,受訪者超過一千人。結果發現,抑鬱症患者定期做運動可改善情緒症狀,效果甚至等同服用抗抑鬱藥物。病人越多做運動,有關成效越好。英國NICE(國家健康暨臨床卓越研究所)前年更在治療抑鬱症指引中,將「有規律的運動」列為治療輕度至中度抑鬱症的方法。
他指,運動雖然不能完全取代藥物治療,但臨床上也有部份病人因多運動,令失眠、睡眠質素欠佳等問題改善,藉此減少服用安眠藥或鎮靜劑等藥物。該院近年引入兩部附設遊戲程式的健身單車,鼓勵病人多做運動。健身單車另有連線比賽,可同時讓兩名病人比賽,增加做運動的樂趣和吸引力。
早年因血脂高開始跑步習慣的鍾維壽,現時每星期都會跑30公里,以鍛煉身體,並會參與馬拉松比賽。他指,做運動不能「三分鐘熱度」,要有持久的運動習慣,才能為身心帶來好處,故最好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項目。市民若難以安排運動時間,可在放工後,提早兩站下車,散步或急步行回家,也算是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