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施政報告 教育政策】
【本報訊】政府將加碼逾1億元,擴大洗腦交流團,要求小學及中學階段學生最少各一次到內地交流。梁振英解釋去內地使費「最平」,「同學坐一架旅遊巴就可以去到內地」。當局又計劃把與內地「姊妹學校」結盟的數目倍增至六百所,參加學校獲12萬元津貼作為誘因。反國教的學民思潮昨日發表聲明,有關計劃「難免被質疑為赤裸的政治操作」。
記者:彭美芳
梁振英第三份《施政報告》教育重點是擴大洗腦交流團,由小學生至在職年輕人也是洗腦目標。計劃在現有的內地交流計劃「薪火相傳」國民教育活動上增加資助,要求學生在中、小學兩階段,最少各一次到內地交流。現時每學年6萬名中小學生內地交流,耗資公帑七千三百四十萬元,未來3學年將增加三千八百四十萬元,到17/18學年洗腦開支近1.1億,成為經常撥款。
姊妹校倍增至六百間
教育局將把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的數目倍增,由現時三百所香港學校參加,未來3年增至六百所。每校可獲每年12萬元津貼,若未用盡款項毋須退款。
除了未成年學生要交流洗腦,18至29歲青年人也不倒外。當局增加18至29歲青年交流和實習計劃,由2014年四千萬元開支,將增加一倍多至八千五百萬元,參加人數由1.2萬增至1.9萬。而「香港青年服務團」服務也會恒常化,安排年輕人到內地貧困地區服務6至12個月。
梁振英昨午被問到計劃資助學生到內地交流是否「洗腦」,他稱提供多些機會予學生到其他城市交流「完全正常」,而中、小學僅一次,「呢個次數唔算係多」。
學民:赤裸的政治操作
被問到為何資助交流的城市僅限中國而沒有外國,他解釋與費用有關,「否則去其他地方要搭飛機,費用好犀利,來回機票要用唔少錢」,到內地則「最平」,「同學坐一架旅遊巴就可以去到內地」。
但他重申,財力只是其中一個考慮,另一原因是:「有啲家長提出內地發展好快」,故想讓子女多到內地了解。
學民思潮昨日發表聲明,批評姊妹學校安排「難免被質疑為赤裸的政治操作」,其目的是「以資源為誘因」,令學生透過這些交流活動,片面地認識中國,實與洗腦教育無異。學民要求停止任何強迫學生前往內地交流的政策、停止津貼和資助「姊妹學校」、清晰交代學生不參與內地交流團會的後果。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批評施政報告全文政治色彩濃厚,推出加強內地締結姊妹學校和內地交流團方面,相信金額將會相當龐大,有以教育服務政治的強烈意味。
葵涌獅子會中學自08年起先後廣州、肇慶、成都和寧波各一間中學締結姊妹,彼此有定期探訪活動。該校副校長郭銳涵表示,該學基層學生較多,因此安排交流活動時要為學生申請關愛基金等資助,再盡量選擇較便宜交通,有了12萬元資助,日後可向學生提供較高資助。郭強調有帶學生去探訪生活困苦農民工、訪問四川地震災民,從而有所啟發,「當一個考察團係洗腦團,完全抹煞晒老師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