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昔日百般風光的投資銀行業告急!渣打集團(2888)上周就全球投行業務裁員二百人,香港佔一半;中資行國泰君安(1788)兩周前為疏浚環保(871)配股集資2.36億元時,竟收取10萬元佣金的「出血價」,較市價下限收少97%,業界人士形容行內僧多粥少情況嚴重,加上政府叫停投資移民,投行收費會越收越低。
記者:吳永強 石永樂 孔雪茵
據疏浚環保公告披露,上月29日透過國泰君安配售1.71億股予東台際華機械公司,集資2.36億元,配售佣金為10萬元,國泰君安收費之低叫業界嘩然!「一般配售金係集資額嘅1.5至3.5%,即呢單起碼收三百幾萬啦」。一中資投行高層估計,承配人(東台際華)應由疏浚方面物色,國泰君安負責工作很少,所以僅收俗稱的「文件費」,「行內都普遍,但收10萬實在太少」。
僧多粥少 鬥平突圍
該投行人士續指,近年投行生意難撈,一間中型行每年開支最少三千萬元,除非能包銷一、兩隻大型新股,否則很難生存。資深投行人士溫天納表示,近年不斷有中資券商來港插旗,「間間冇分別,面對同一班客戶群,僧多粥少,好難突圍,惟有鬥平」。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指,「(投行)都覺得越嚟越難做,搶到爛晒,你唔做就第二個做啫」。
除了疏浚環保這「極端例子」,翻查去年大型集資個案,大部份佣金都不足2%。一名跨國投行亞洲區主管表示,去年底與其他地區坐低埋單計數,就更凸顯中港地區生意如何難做,「大家做刁數目其實差不多,但美國、歐洲抽佣至少有5至7%,香港一般僅1%,(大家)成本相差無幾,顯得我們(亞洲區)賺錢能力低」。
表面風光 落袋冇肉食
投行無肉食原因之一,是大型國企開始熟悉市場,以及有強勁財金網絡有關。該跨國投行亞洲區主管以近日大型內險股一宗配股為例,集資額高達數百億元,看似筍刁,其實只是表面風光。「間公司自己都找到九成承配人,餘下一成才要付1%佣金」。舉例三百億元規模配股交易,投行表面賺1%(即3億元),實則只袋0.1%(即三千萬元)。外資投行已經頂爛市,為了搶刁省靚招牌,佣金低已是不歸路,難向歐美市場看齊。
從事收購合併財經顧問人士抱怨,形容財顧費用是「賣身葬父價」,收費與交易複雜度無關,幾乎都是統一價。綜合投行分析,國企只有在「走出去」併購,才願意付較高佣金,始終要依賴跨國投行在海外的人脈及市場知識。投行另一搵錢渠道是與國企合夥投資自己推介的項目,搭同一條船,「但這是投資收入,不是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