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計劃向教資會資助院校屬下的自負盈虧附屬學院「開刀」,減輕學生怨氣。《施政報告》要求7間受教資會資助院校屬下的社區學院「回水」,將財政盈餘透過減學費、提供獎助學金等方式回饋學生。消息指,7大附屬自資院校累計盈餘高達42.61億元,但因院校不受政府資助,即使院校當「耳邊風」也無可奈何。自資高等教育聯盟則指,院校只是表面風光,仍需面對龐大成本壓力。
減學費提供獎助學金
目前除科技大學以外,有7間受教資會資助院校有開辦自資附屬學院。消息人士指,截至前年6月30日,各院校附屬機構的資金結餘合共達到42.61億元,盈餘最雄厚的是中文大學的自資院校,盈餘達十五億零一百萬元,至於嶺大則沒有附屬公司登記,未能掌握具體數字。
政府鑑於各院校自資學院錄得大量財政盈餘,要求各校檢討財政狀況,並盡量將盈餘以減學費、向清貧學生提供獎助學金等方式回饋學生。不過消息人士承認,由於院校不受政府資助,也沒有法例可強迫院校回饋學生,只能靠各院校自律。
回饋學生建議也惹來院校歛財的質疑。關注副學位大聯盟發言人譚樂基指,各院校屬下自資專上學院,均以非牟利公司形式註冊,對非牟利公司仍能錄巨額盈利感諷刺,認同院校有減學費空間。城大變賣專上學院關注組成員冼家輝指,城大去年已早著先機與澳洲臥龍崗大學結盟,並計劃將近9億元結餘投資興建校舍,質疑能否回饋學生。
自資高等教育聯盟主席阮博文則反駁,院校只是表面風光,大部分院校曾向政府貸款興建校舍,債項尚未還清。未來10年學生人口將下跌,緊接的十年回升數字也不及目前水平,自資院校需累積儲備應付未來20年收生寒冬,但聯盟會繼續倡議減學費。
多間大學附屬學院反擊政府消息人士所引述的資金結餘不實。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指,本年度學院淨盈餘約四千萬,盈餘會用作償還政府貸款及提高學院教學質素;理大指,消息引述數字包括教學酒店及其他附屬公司盈利,也未扣除貸款及保養開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指,盈餘數字包括所有非政府資助課程及大學其他收入,學院有盈餘會全數預留提升課程素質及學院發展。
■記者鄭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