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卓韻芝 飽滿地缺失

讀書人:卓韻芝 飽滿地缺失

作為多媒體創作人,13歲入電台的卓韻芝,35歲已有十多本著作,也當過導演。最滿意的作品之一,是她被喻為「家傳之寶」系列的《今日阿婆金句》。奉祖師奶奶之命,成名要趁早,她開竅也很早,懵懂童年已經溺愛文字,讓她不禁拋下一句「不是我在創作,而是創作選擇了我。」

作家都很唯美,創作時鑿字雕花,不自覺跳進賣弄詞藻與矯情的死胡同。卓韻芝愛寫作,苦練的卻是擺脫九宮格,刻意學習不跟規範和目標,純粹把感受如實白描,跟文字free flow地跳辣身舞。她深信,寫書是很私人的儀式,出版後文字的生命已非作家管理範圍。「預期讀者反應,這種倒來過的計算,是一種對文字的浪費。」在書中尋找自我,卓韻芝經歷過比初吻更震撼的經歷,自此享受無痛創作。「唔難,真心就容易。」

記:記者 卓:卓韻芝

記:
可否介紹最震撼的看書經歷?
卓:
小學三年級看《Lost in the Jungle》,故事好殘忍,主角用樹枝挖蟲、傷口潰爛,不知何解老師要我看這本書;另一次震撼是在五年級看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記:
年紀輕輕卻看如此沉重的書?
卓:
因我自小沒玩具玩,家母只容許我買文具,文具店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買,瘋狂到曾擁有四個Hello Kitty筆盒,卻從來沒有小忌廉神仙棒。後來我開始買書,偶然遇見時報文化出版的大師系列架,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冗長書名感到好奇,便着媽媽買下,還一口氣看畢。

記:
有何得着?
卓:
好虛幻。全書所有字我都懂,但卻完全不知它說甚麼,看完後飽滿地感到缺失。我問自己,一本不知所云的書何以能令我如此空虛?我初次感到文字的震撼,驚訝書的力量巨大,也開啟了我看書的旅程。由巴金到Italo Calvino,我感覺世界有個謎等我去揭秘,在同一時間斷定我終身都會以創作為事業。

記:
這種震撼維持多久?
卓:
縈繞不滅很長時間,最痛苦是不能跟同學分享,因為他們只喜歡劉德華,而我喜歡劉美君已被打成異類,既然我連劉美君都不能跟他們分享,更何況米蘭.昆德拉?

記:
長大後有沒有重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卓:
沒有,一些美麗的東西最好別觸碰,震撼亦然,那是屬於我非常私人、不能觸碰(untouchable)的神聖經歷,不想重播。反而有看他的《緩慢》和其他著作。米蘭.昆德拉不會令你失望,隨年齡漸長多感受世界再翻看他同一本書,你只會深深妒忌。

記:
近年看書還會經歷文字的震撼嗎?
卓:
有,是看Ali Smith的《The Accidental》時。作為創作人,看畢她的書會給你強大的勇氣,忘記所有規範、格式、自我批判甚至標點符號,自由地在紙上飛舞、表演,從她的作品我提取到正能量和提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作者:米蘭.昆德拉 

繙譯:韓少功、韓剛 

小學五年級,卓韻芝已經讀過這本書,雖然不明所以,卻讓她認定以寫作為事業。

《The Accidental》

作者:Ali Smith 

近年震撼了卓韻芝的文學作品,從中得到從自我批判到自由跳躍的寫作門徑。

記者:鄭天儀
攝影:楊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