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磅唔怕暈船浪 知床半島影大鵰

50磅唔怕暈船浪 知床半島影大鵰

天寒地凍,如果有一道隨意門,讓我瞬間走入冰天雪地,盡攝美景,多好!專業攝影師余國林(Tony Yu)早年遠赴北海道的知床半島,實地拍攝虎頭海鵰及白尾海鵰等候鳥。還背起重達50磅的器材,在搖晃不定的觀光船上「打雀」,需要如此能耐,我還是繼續發個叮噹夢好了。
記者:陳國輝
攝影:陳永威
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余國林Tony Yu

.從事專業攝影二十多年,擅長拍攝大小企業及名人專訪
.近年醉心自然生態攝影活動及攝影教學
.作品經常於中、英文國際雜誌發表;九七回歸時,更有出版社以其作品當封面故事

知床半島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遊客可在二月欣賞自西伯利亞流向南方的海冰,更有人迹罕至的火山帶地貌。而對Tony來說,意義更大,因為他喜歡到此拍攝候鳥,每年同一時間,虎頭海鵰及白尾海鵰便會隨冰塊飛來,棲息覓食,他說。別被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嚇怕,以為難以踏足,實情該處已成旅遊景點,不妨趁農曆新年加上日圓貶值玩一轉,肯定畢生難忘。

兩機三鏡考體力

可能大部份人會選擇iPhone或者無反相機外遊,貪其簡單輕便。不過Tony解釋,極地打雀器材並非如此,「我會攜帶兩部Nikon D3數碼單鏡反光相機,還有三支鏡頭,包括影大環境用的14-24mm、中距離的200-400mm,以及拍攝大特寫的600mm長鏡。」他說,要帶兩機三鏡,是擔心自己不慎把器材跌落海;而且其中兩支鏡頭可以長期插在機身,方便隨時捕捉珍貴一刻。然而,代價不菲,皆因身上器材已達50磅,還要靈活追蹤候鳥的飛行路線,體力差點都不行。
要拍攝虎頭海鵰及白尾海鵰的美態,就要從知床碼頭坐船出海。「這裏提供純遊覽、睇流冰,以及睇鯨魚(其他月份)三類觀光船,最大挑戰不是要在天未光的清晨出發,更不是區區10,000円的船費,重點是你要在兩小時內,完成那項艱巨的拍攝任務!」Tony表示,扣除出海及靠岸時間後,實際拍攝時間非常短,幸好,二月份有大量候鳥會由西伯利亞飛來,加上船員會把一大桶牠們最愛吃的東西倒落海,即使用儍瓜機都能拍下精采畫面。

虎頭海鵰
400mm.f/11.1/1250s.ISO 1600

白尾海鵰
310mm.f/11.1/2000s.ISO 1600

丹頂鶴
600mm.f/11.1/1250s.ISO 800

調校EV顯層次

望着一望無際的冰海,眼底盡是白色的冰塊,想拍攝出具層次及最真實的效果,看來不易。Tony就教路,其實只要在相機微調方面動些少手腳,便可以解決問題!「由於相機在測光時通常會以18%灰作標準,因此影出來的白色冰塊,顏色可能有點偏灰了。但不要緊,我們可借助加減EV值(曝光補償),令照片還原出真實效果。」Tony強調,大家記得在拍攝時不停check住EV值,並即時預覽相片,否則影出來的成像,可能跟原先設想的會有出入了。
怎樣令相片更有立體感?Tony就教了兩個方法,「不妨在鏡頭前加一塊偏光鏡(CPL),可以減低反差問題,令層次更突出。另外,亦可利用測光,帶出候鳥及冰海的立體感。」至於拍攝候鳥的技巧就相對簡單得多,他說,最緊要開動相機的追焦模式、使用連拍,並借助快門線操作,便可避免相片不夠sharp及長鏡易震的問題。

不想出海,可考慮到北海道另一端的音羽橋走一趟,那是拍攝丹頂鶴的熱點。

置身冰海,大家可於鏡頭加設偏光鏡,令冰塊更有層次感。

Tony隨身器材

AF-S VR 200-400mm f/4G IF-ED
要有齊這三件法器,才足夠讓Tony拍攝靚景和大特寫。

AF-S Nikkor 600mm f/4D IF-ED II

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

Tony是一名超級Nikon迷,旅遊工作都採用旗下的數碼單鏡反光相機。

打雀有法

在冰天雪地之下打雀,與一般拍攝技巧稍有不同,需要加裝一此配件及微調相機功能,藉此提升成功率,所以記得留意!

自製膠帶夠方便
可在鏡頭手動環位置自製一條膠索帶,只要輕鬆拉一拉,便能調校光圈、對焦等操作。

移動雲台助追焦
必備武器之首,把其安裝在相機與腳架之間,方便追蹤雀鳥的飛行軌迹。

調高感光度
D3頂部右側可調校感光度,Tony建議使用ISO 3200,並以1/2000秒捕捉雀鳥動態。

加減EV值
機身左側提供EV值,透過加減控制可令白雪更白,配合偏光鏡就有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