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初始,著名的諮詢公司Eurasia Group照例公佈了2015年十大風險預測,這些預測有的環環相扣、有的互為表裏,攸關中國的佔了三項,直接的是: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排名第三)、台中關係(排名第八),間接的是戰略產業部門的崛起,如中國國營企業如何與西方跨國公司競逐(排行第七)。相較於過去,2014年習近平接班的新中國、2013年中國的資訊管控和東亞地緣政治衝突等,這些情勢仍在持續進行演變,似乎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今年所產生的風險,可以說開啟了一個新的周期循環,特別是在政治與經濟上。
先說面臨經濟新常態與再平衡的中國。報告認為,對內中國得利於油價的暴跌,讓北京可以嘗試新能源政策,減少依靠資源與資本密集的成長,主要指製造業等重工業,同時亦可減輕地方政府債務,讓第五代領導班子的地位更形穩固。然而,這將造成外國的困擾,因為中國不僅是對外輸出大量產品的世界工廠,它也需要輸入大量產品,特別是天然資源。這種共生共榮的關係存在於中國和許多國家之間,像是巴西的農產品、澳大利亞的煤鐵、印尼的天然氣,都需要中國市場維持增長。報告更指出泰國對於中國的依賴,一旦減少出口量,很可能會導致軍政府的垮台。
正在結構調整的中國,其實本質不離既有經濟模式的爭辯。因為早在上世紀七、八零年代,日本引領亞洲經濟起飛,包括雁行下的四小龍,其所倚仗的即是國家主導之發展經濟學。也就是由國家制訂主要產業政策,並配合貨幣匯率等工具,透過大量資本積累,成就了經濟奇蹟。此與西方信奉的新自由主義背道而馳,華盛頓共識的內涵之一,便是讓市場決定正確的價格,政府應該減少干預。以上足見東西方經濟發展的途徑顯然有異,但基於冷戰格局與國內政局,日本縱使在經濟上挑戰美國,仍沒有推翻既有體系的意圖。不過時至今日,中國繼承了日本的挑戰地位,更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訂立規則。Eurasia僅從進出口的角度預測風險,卻疏於判斷紅色資本主義的背後,有着比日本通產省、大藏省益加殘酷無情且堅定難纏的經濟意識形態。
此外,報告注意到由於去年國民黨在地方選舉的大敗,等於提供了反對黨民進黨上台執政的良機。Eurasia認為北京有可能以經濟手段作為脅持台灣的武器,但這會激起台灣內部的反彈,反讓台中關係陷入退化。另一方面,美國依舊扮演着重要的中間角色,報告認為華盛頓應該更謹言慎行,釋放適當的訊號,以免玩家們產生誤判;北京則有點進退維谷,一來若給予台灣過大壓力,則會成為民進黨勝選的「幫手」,二來視為是國內事務,其耐心與寬容有限;而台灣和中國緊密相連的經濟關係,使台灣相當脆弱,即使美國提供安全承諾,也未必有效。
乍看Eurasia的報告似乎言之有理,但與現實對照則顯得有些脫節。像是在中國內部決策的思維上,報告以香港為例詮釋北京的強勢作風,但就處理佔中事件來說,北京除了悍然拒絕對話,亦不直接介入,以代理人模式等候運動師老兵疲,展露出相當的彈性。嗣後更啟動滬港通,以及未來的深港通等經濟手段,進一步融合香港。可以想見相同的方式也會對台灣施用,如滬台通、深台通也開始炒作。不過,台灣畢竟擁有自治且為民主政體,許多事務都非北京能直接影響,例如不久前在華府雙橡園緩緩上升的中華民國國旗,代表無論是國民黨的兩個中國、或是民進黨的一邊一國,在必要時候都會用來對抗北京,以迎合基本盤選民,和web3.0世代的公民力量。至於如何控管此種風險,則需要台美中三邊共同討論,而非由兩大國決定即可。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