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症橋段在我入編劇行時,便被告之是非常老土,卻一定不能少的煞食招數。各種由絕症橋變形的電影大都十分受歡迎,連金球獎和金像獎這些據說涉及藝術評價的盛會,竟然也以販賣良心作為衡量的標準。
艾迪烈柏尼扮演的霍金,連他本人都覺得非常神似,得獎當然是十分合理,只是荷李活對於這種絕症橋段,或者對於某些特殊病患的同情心販賣,到底玩到何時。我當然不敢說他演得不好,更加不會說這類電影是膚淺的人道主義。我也有推介這部電影。至於最佳主角茱莉安摩亞的作品還未看,只看片段又是賺人熱淚的獲獎大熱門角色。
我不知道昨天是金球獎揭曉日。近期留意的新聞盡是有關雨傘運動,和蘋果日報被襲,其他的反而不去注視,結果是跟金球獎唱反調,《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花了12年時間,以一個人的真實長大來鋪演一個典型化了的人生,這份苦心也獲得了獎勵。這部電影若能在金像獎再下一城,仰止的口味真要自我檢討了。我實在看不出這部電影優秀到這種層次。電影內的小孩子由細到大的人生非常肥皂劇。也許我是電視出身的,這類招數真是用得太多了。一不同的是沒有人會想到花12年的時間,換來一部這樣的電影是值得的。
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啟示,包括抗爭運動,都是訴之於情感,而不是講道理的。這是這個世界的其中一條定律,起碼在我的人生這條定律是永不改變的。任何能夠引起別人同情心的事物,便能夠成功地深入民心。當香港人的同情心消費完後,雨傘運動便滅了火種,甚至會帶來反效果:一種效用遞減的反作用力,會令群眾覺得意識疲累,以至成了半麻木的狀態。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的中文譯名早已告訴了我們這部電影的普遍性。因為沒有新意,都是你和我時常看見或者親身經歷的生活,所以令人產生很大的同感。而我們的同情心也就隨之而起了。這樣說不是對這部電影的貶意,而是它實在有其受讚賞的原因。坦白說,電影本身只要四平八穩,這種花上12年拍攝的製作方法,便會得到回報。
近年全球的電影都努力告訴觀眾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這部電影卻不直接如此說,而是透過了潛台詞令人錯覺真實和假象之間的分別。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