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則大陸娛樂新聞引起華人圈熱議,甚至外媒也接連報道,一則是熱門古裝戲《武媚娘傳奇》復播後胸部以下全部剪掉,盛傳除了現有的「限外令」(針對美劇),為免「胸潮」再現,「限娛令」恐加碼制定「限胸令」,規範「事業線」可以露多長,另外一則是廣電總局新出台限制中有一條是「建國後動物不許修煉成精」。網路上各方有志一同瘋狂譏諷當局,識者頗憂慮大陸的媒體環境再度緊縮窒息。
其實,《雙城記》當中那句著名台詞:「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糟的年代。」恰可說明當前大陸影音產業的處境。大陸情勢並沒那麼悲觀,在官方加強尺度限縮的同時,大陸對影音內容的渴望卻進入一個爆炸性的井噴期。大陸吸納了華人圈最優秀的幕前、幕後人才,在商業冠名權的鬆綁下,擁有最寬裕的預算,中國影視產業正處於最欣欣向榮的階段。
一個標誌性事件可以說明這個局勢,大陸新媒體愛奇藝十一月製播的語言類選秀綜藝節目《奇葩說》不但在大陸榮登綜藝類微博話題榜首,點播率累積破六千萬人次,在海外YouTube點播也破百萬,關鍵轉變在於,「高純度大陸綜藝節目」成功撬開台灣市場,開始有大量台灣觀眾點播。
關於大陸的影音產業內容,如果不論電影,主要有兩塊,一為戲劇,一為綜藝,戲劇類至今只有古裝劇打開台灣市場,例如《甄嬛傳》、《步步驚心》,至於其他大陸熱播的時代劇、抗日劇、偶像劇台灣一律拒絕買單,台灣觀眾沒說出的潛台詞是大陸戲古裝OK,但是時裝甩不開「土味」,不夠時尚。
至於綜藝更是如此,無論大陸多夯的綜藝節目,如果內容沒有大量的台灣元素,台灣市場根本不接納,一如香港去年關注的《我是歌手二》有一個GEM,台灣也曾因為《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一》設計大量台灣國語流行樂手例如庾澄慶、齊秦、林志炫等人元素而選擇性接納。
台灣人看過大陸高預算、高技術的製作水準,心中不見得接納,但也默認在綜藝節目「晚會類型(類似《紅白對抗》)」、「實境真人秀」、「談話類(脫口秀)」三大塊當中,台灣在前兩類已經徹底輸了,只剩下第三類「談話類」由於台灣尺度寬,藝人與素人娛樂意識強,彈性大,台灣的談話類節目成為綜藝最後一塊領土,箇中佼佼者便是《康熙來了》,但這一塊自信心依存之地現在已經宣告出現缺口了,土崩之日指日可待。
這一切徵兆都可以從愛奇藝這一檔《奇葩說》看出端倪,節目雖有蔡康永這個台灣明星但絕非關鍵性因素,裏面另外兩位主持人高曉松與馬東均扮演靈魂人物,三人成功產生驚人的化學反應,更有意思的是,裏面主要的娛樂搞笑元素均來自學員的演出,這一檔結合脫口秀與真人實境秀的奇特產品,神奇獲得全體華人的熱捧。
該節目的娛樂性十足的明例是,另一個大陸當紅說話類選秀節目《超級演說家》冠軍,號稱正能量天使的劉媛媛在此節目竟被淘汰,而當紅的卻是劉原本的手下敗將、娛樂爆點十足的馬薇薇,這個節目甚至有兩個學員出櫃,還拿蔡康永的性取向開玩笑,由小觀大,過去台灣觀眾嫌棄大陸綜藝節目那種宣傳意味過濃、不好笑、太做作、太正能量的問題竟在《奇葩說》中成功擺脫,完成了一次趕超跨越。
台灣節目製作圈在棄守晚會類、真人實境秀,一直耽溺享受談話性節目的小確幸,這類一集大約台幣15萬至20萬,這當中即便最高規格的《康熙來了》也只有一集50萬的預算,主持人就拿走一半。便宜、有趣、好笑又有收視率保證,也不怕外來節目搶灘,如今這塊最後領土被成功敲開缺口,恐怕最後的小確幸也保不住了。
強大的經濟誘因,讓大陸只要有一個小小的空間,就會出現可觀的商業創新,創新者利用新媒體的監管縫隙與時間差,迸出可喜的新芽,而在官方意識型態監管與經濟誘因兩股力量的拉扯之間,未來這幾株新芽將會成長成怎樣的綠蔭與花朵,值得期待,至於台灣,影音產業的陸續崩解,雖早可以預期,但沒人知道,竟然來得這麼快。
楊泰興
台灣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