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女廚神用美食繪畫平面設計師轉揸鑊鏟 奪飲食界奧斯卡榮譽

港產女廚神用美食繪畫
平面設計師轉揸鑊鏟 奪飲食界奧斯卡榮譽

【本報訊】「我覺得應該有另一個角度去諗嘢。」因為一個念頭,毅然放下筆桿穿起圍裙,劉韻棋(Vicky)由平面設計師走入廚房轉職成主廚,設計與煮食結合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創立的餐廳連續三年獲選米芝蓮一星殊榮,今年Vicky再奪有飲食界奧斯卡之稱的「亞洲50最佳餐廳」頒發「亞洲最佳女廚師」,成為首位港產女廚神。
記者:佘錦洪

遠赴紐約修讀平面設計,求學時的Vicky早已涉獵廚藝世界,「嗰邊好易買到新鮮嘢」,經常動手煮食。畢業後先後在美國及本港廣告公司任職,卻念念不忘爐灶間帶給她的滿足感,「有啲嘢用食物去表達應該更加好」,遂毅然放下已投身6年的行業,前往曼谷巴黎藍帶廚藝學院報讀廚藝課程,開始屬於自己的美術與廚藝結合之路。

Vicky對菜式擺設甚有心得。 資料圖片

Tate Dining Room & Bar只有26個座位。夏家朗攝

善用亞洲食材

Vicky指出,要做高級餐飲(Fine Dining),食物除了味道要好,環境、擺設等亦要配合。餐廳面積較小,但內裏設計就頗為用心,「杯碟都係特別去搵番嚟,加埋開放式廚房,做到有自己嘅特色」。每次上菜,她都將餐碟當成畫紙細心放好菜式,「好似設計咁混合唔同元素」。
Vicky師承法式西餐,卻又善用多種亞洲材料,「我都用好多日本牛肉、海鮮,又成日去街市睇吓有咩啱」,不久前有客人自攜龍躉,「咁啱喺街市買咗啲陳皮,落埋啲龍蝦汁去煮,估唔到咁夾」,烹調時從來不拘一格。她選材時亦會配合季節天氣,餐廳只供應同一款餐單,「比較容易控制味道,又唔會造成浪費」。
在男性主導的行業中,作為女性廚師,Vicky指未遇到任何歧視的情況,面對女性先天的不足自有應對之道,「好似一大煲湯,你一次搬唔到咪分兩次囉,一樣可以解決問題」,在自己餐廳中亦會聘用較多女性,「𠵱家男女比例係四比六,女仔始終都係細心啲」。
獲得「女廚神」殊榮,Vicky認同是對自己努力的一種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認識更多世界各地不同的廚師,尋求合作的機會。她指現時餐廳主要做本地客人的生日、周年慶祝為主,希望未來可吸引更多遊客。

菜式按季更換

年前因慕米芝蓮一星食肆之名前往試食,食評家Herbert認為Vicky值得獲獎,「喺一個咁細嘅小店,冇大酒店餐廳咁多嘅資源,但做出嚟一啲都唔比人差」。他指當時是聖誕節,自己與太太順道慶祝結婚周年,店內裝飾恰到好處有情調,菜式亦充滿創意,配合不同顏色的碟子,「細緻度比好多二、三星都要好」,唯一不足是空間較窄,「差啲就掂到隔籬枱」。
Tate Dining Room & Bar位於中環蘇豪區,設有26個座位,主要提供混合的法式及亞洲菜式。菜式按季節更換,客人只可選擇要六道或八道菜,價錢由980至1,280元,酒水另計。

劉韻棋(Vicky)檔案

學 歷
• 紐約大學修讀平面設計
• 曼谷巴黎藍帶廚藝學院修讀Grand Diplôme
曾經及現任職餐廳
• Liberty Exchange Kitchen and Bar
• 米芝蓮星級餐廳Cépage
• 2012年創立Tate Dining Room & Bar
特色菜式
• 陳皮鱸魚
• WRETH(蠔及牛舌片)
• 日本鹿兒島黑毛牛肉
• 禪園(法式甜點拼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