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報道】
本港零售業去年成績「慘不忍睹」,除了本港政治低氣壓影響消費情緒外,訪港內地豪客一去不返亦是主因。不少旅遊城市從香港「搶客」,包括南韓首爾及中國海南島,前者借「韓風」化妝品吸客,後者興建號稱「全亞洲規模最大」免稅店,與香港直接競爭。
記者先後到兩地考察,見證首爾旅遊區化身深圳東門「吸金」,海南島免稅店則未成氣候。
記者鄭柏齡首爾、海南報道
香港仍在爭論自由行應否「落閘」之際,韓國對中國旅客採取「開放政策」。
走在首爾街頭,迎面盡是「中國人限定優惠」廣告、普通話叫賣聲,令人感覺置身於深圳東門。護膚化妝品店職員透露,全店七成收入來自中國遊客。
韓國觀光公社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底,到訪韓國的中國旅客約570萬人,佔總旅客量超過43%,亦較五年前增加超過一倍,迅速增長甚於訪港自由行。
明洞店員以普通話叫賣
在首爾購物區明洞,化妝品、護膚品專門店隨處可見,好比香港金舖「梗有一間喺左近」;店外掛着熟悉的「打折」、「正品」等簡體中文字眼,店員皆用「韓式普通話」大聲叫賣。剛結束本港業務的MISSHA專門店嫌不夠「肉麻」,廣告牌寫上「國母彭麗媛選擇的……(護膚品)」,吸引內地旅客眼球。
來自吉林、明洞連鎖化妝品店員工表示,中國旅客已成為店內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首爾明洞、梨大等旅遊區分店,七成以上營業額來自中國人,消費幾萬到幾十萬韓圜都有(約數百至數千元港幣)」,她續指,中國籍銷售員在當地吃香,以她工作的分店為例,八名職員中,五人懂得普通話,不少東北人特別到韓國尋找工作機會。
淘寶網店職員每月掃貨
位於樂天百貨頂樓的免稅店,是訪韓團必到景點之一。場內中國遊客人流如鯽,夾雜地方方言。來自溫州的張小姐,手上拿上密密麻麻清單,在護膚品店專櫃前掃貨;她向記者透露從事淘寶網店生意,每月到首爾一次,花約六、七千元人民幣買貨,「很多產品中國都沒有,有的話也貴很多」。不過,除韓國化妝、護膚品,皮具銷情未見特別理想。來自上海的鄭姓商人,一家到首爾自由行共七天,鄭先生指:「韓國其他進口品牌好像包包(皮包),還是香港便宜一點,款式也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