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住阿媽私藏加班費、管工墊支夥計人工、工友結義金蘭、工廠南生圍小旅行,對於眼前這群老頑童,打工回憶從未封塵。造鞋造篋造衫造收音機,十指勞動,活粗情濃。這班超齡藍領暫時忘卻白髮皺紋,走上舞台演回昔日自己。獅子山精神,抽象到不行;聽過他們的故事,終於有點眉目。
記者:葉青霞
攝影:黃子偉
上世紀60年代,輕工業起飛,紡織、製衣、塑膠、玩具、鐘錶、電子業,撐起香港至80年代。上一輩,有門手藝,肯捱,可以養妻活兒,置業不是夢。那些年他們是勞工,今天我們淪為奴工,成世幫地產商打工。社會是進是退,我望唔清,我望唔透。
恨坐叮噹時光機,回去感受實幹的活力。廿幾位老人家背對白記走位,重現真實的打工經歷,頓變十八廿二。綵排時表情一樣到位,偶爾蝦碌,哄堂大笑,回春效果遠勝打botox。話劇以他們自身故事串成,有喜有悲。日日做到冇停手,但他們仍認為歡笑多於欷歔。
曾於三洋電機(SANYO)為收音機焊原子粒及當品質檢測(QC)的杜露明,當年借用同學姐姐的身份證,掩飾未夠秤真相。她笑說:「當年兒童身份證無相,只寫姓氏,所以好易瞞天過海。不過最好笑係管工叫『朱莉莉出糧』,我都唔知佢叫緊我。」趣事講足兩日都講唔完,人情味故事何嘗不是一樣多。一天可造20多雙水鞋或軍靴的尹倩文義字當頭,曾替好姊妹籌錢渡難關,又讓出過自己的職位,「佢有家庭,間廠又近佢屋企,我那時單身,去邊度打工有乜所謂?」有些廠房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如荃灣、香港仔,公司便會提供簡陋宿舍,同是天涯打工仔,與工友患難見真情,是打工以外的最大收穫。
50年代早期,低技術工廠集中製造電筒、假髮、膠花等,但質素參差,未被認同。後來工廠於外國添置機器,生產技術開始提升,並向成衣、電子、塑膠等工業發展。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指"Made in Hong Kong"旗號後來與「美觀耐用」畫上等號,成為國際認可品牌。
工廠聯誼 造就姻緣
60年代中期,製造業興旺,年尾出口定單急增,各廠用銀彈挖角搶工人,吳文正說:「除了高薪外,工廠還改善員工福利,年尾有花紅、包伙食、搞康樂。以前幾間工廠會聯誼,一起燒烤,搞下扯大纜比賽,成日造就姻緣㗎!」肯拼搏就有回報,所以上一代願意刻苦耐勞。不過造毛衣與成衣40年的胡渠捱通宵數晚,再忍痛徒步半小時去醫院生仔,聽罷,我滴汗了,「冇諗咁多呀,那時唔識驚,只知要趕起批貨!」最後母子平安,真係要還神。藍領貼地生活,是香港地迎難而上的最佳代言人。可惜80年代尾,中國改革開放,推出優惠政策,香港工廠北移,炒股炒樓成變成主流,由實轉虛,香港變作「堅離地城」。
《深水埗口述歷史劇計劃──留住埗城香之手業年華》
日期:1月16日至18日
地點:美孚饒宗頤文化館演藝廳
查詢: https://www.facebook.com/honglingtheater
劃時代收音機
直至1970年代末,原子粒收音機仍是電子製造業的主流,在電子產品的出口總值中名列前茅。眼見美日電子廠在港賺個盆滿砵滿,本地廠商也加入收音機生產行列,更訓練出一班電子專才,帶動高科技產業發展。
1949年
「麗的呼聲」在香港作有線廣播,須收取月費約$10。很多涼茶舖也安裝收音機作招徠,每次收取客人幾毫子作收聽費。
1957年
「原子粒」(半導體)乾電收音機開始風行,較使用地線的有線廣播方便。麗的映聲啟播,電視費每月約$25,非一般家庭能夠負擔。
1959年
商業電台啟播,當時另有香港電台和麗的呼聲。憑《天空小說》招來大批擁躉的播音王子李我加入商台,電台聽眾急升,刺激收音機需求。SONY在港開設首間廠房,出產原子粒收音機,工廠妹日薪約有$10,一部收音機售價約百多元。
1960年
本地電子廠開始加入製造原子粒收音機。
1963年
商業二台成立,三條頻道雙語廣播,其中由林彬及尹芳玲聲演的廣播劇《大丈夫日記》收聽者眾,進一步推高收音機銷量。
1991年
新城電台啟播。
1973年
麗的呼聲停播。
1970年代
原子粒收音機越出越輕巧,能放進口袋,價格也回落至數十元,深受馬迷歡迎。
2012年
首家以數碼聲音廣播的DBC數碼電台啟播。
今天
收聽電台用的是電腦或智能手機,雖有實體的數碼收音機,但用的人少之又少。曾養活多個家庭的收音機,已漸變懷舊用品。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