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風被罵,因為她在大台節目《流行首爾》帶大家吃喝消費,更說自己有千對高跟!觀眾指她是「物質港女」「賣弄自己」,網民更疾呼「腰斬節目」。
杜氏七年前由大台的《流行東京》和now TV的《風行全世界》 走來,以導遊姿態扮演主持,另類生鬼,不乏捧場。為何今次竟會招致厲害狠批?是因為她真如港女,抑或是她過度賣弄?
其實電視旅遊節目,從來都是賣弄──那管是以前蔡瀾帶着幾個妹妹遊世界、逛菜欄、歎名菜……抑或是李純恩的和味無窮大食遊,帶觀眾探訪文化人藝術家,除卻看天看地,更如朝聖般聽才子的淵博學問。如果說賣弄,僅指港女炫富,那就未免過譽了才子賣文,以為前者教人發火,後者才算賣得其所。
旅行社會學教曉我們,出門看風景,都是揀奇的看,怪的賣,是為奇觀消費。而把旅遊搬上電視,要人凝視景點,就更不純然是山川懾人,更要有男主持高談與女主持大叫。這是媒介配旅遊的奇觀添加──山珍海味浩瀚景致,還要加名人明星跑跳呼叫,教真性情同被視作景點,旅遊節目才告成形,讓景物與人物混雜奇觀。
大台十年前邀得志雲大師坐鎮,製作《向世界出發》,要謝霆鋒在柬埔寨想家拭淚,更要羅家英在青海高原對天大叫「阿姐我愛你」,就是聰明地看準藝人作為旅遊奇觀的配料。去年的《三個小生去旅行》,以至年底的《超齡打工假期》,要許紹雄在柏林賣熱狗或田蕊妮在悉尼摘生果等,情如HKTV要艾威與周俊偉在《挑戰》裏爬碩大溶洞,都是延續奇觀。
問題只是,這種奇觀的層次畢竟較低,因為除卻景點大多介紹單薄,藝人亦是臨時表演,廉價得根本不能提升觀眾知性──尤其大台節目,比如三個小生去了哪裏,觀眾或早遺忘,只記得他們的調笑場面。以外國旅遊節目對照,卻可見同為賣弄,可不必然僅有藝人的喧鬧配料。
例子如美國的Globe Trekker,曾被大台購入,讓香港觀眾緊隨專家主持人,不以大路旅遊景點為重,卻走訪社區平民,也有故作危險的攀山越嶺。節目有被批評搬弄異國風情,像以西方眼睛凝視第三世界;可比較而言,它比不少香港旅遊節目更強調當地生活,而非阿叔教路或食指大動的廉價消費。同為賣弄,外國節目的月光特圓,就是因為不以港式奇趣,拉低他國面貌。
杜如風或者沒錯,錯只錯在香港旅遊節目,強行把港式吃喝與買賣,植入他國。畢竟杜氏導遊式主持來去如風,走馬看花,其實只是吃完買買完再吃的簡單活動,卻恰巧配合了港人生活與娛樂文化──只是,七年前的《流行東京》可行,今日香港人經歷佔領,有後物質的訴求,再看如風玩樂,頂唔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