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方集:一國兩制的shelf life - 張宗永

圓方集:一國兩制的shelf life - 張宗永

世間事物永遠都有shelf life。一國兩制也好、聯繫滙率也好,都曾經是一個開創性的意念,在特定的時空為香港作出很大的貢獻,但是,就像所有造物,它們都有失效的一天。
當大家仍然在爭辯一國兩制究竟是一國先抑或是兩制先,英國因為解密上世紀80年代中英談判檔案,惹來坊間再次研究當日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和中國國家主席鄧小平是怎樣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筆者覺得,在此時此地再去爭辯30年前的事情,意義不大。

習沒訪港 避尷尬場面

畢竟,事雖未過,人而全非。今天卡梅倫和習近平怎樣看這套文件,和當日戴卓爾夫人與鄧小平的看法,可以是兩碼子的事,英國亦不會基於當年的合約精神而損害今天的政治和經濟的利益。香港的民主派希望用這來爭取甚至綑綁唐寧街的支持,這只是一廂情願。
無可否認,鄧小平是中國近代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的剛毅性格令中國由經濟深淵中爬出來,再現生機。然而,鄧書記的智慧是否就不可以被挑戰呢?很多中國人骨子裏仍然是迷信明君,我們對領袖只能夠膜拜而不可以批評。但我很肯定鄧書記當年構思一國兩制時,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的預算和今天的現實是有距離的。他預計不了中國經濟起飛的威力,但反過來,他可能對共產黨的自由化有更高的期望。中國經濟起飛了,但是政治改革卻仍然是籠中鳥。今天的共產黨人吓吓在有意無意間表揚澳門作為一國兩制的模範,如果鄧書記復活,肯定會從黃海冒出來說一句:「混賬!」
習近平主席在聖誕節前席訪問澳門,出席澳門回歸15周年典禮。之後,澳門特首崔世安赴北京述職,李克強總理在中南海紫光閣接見。國家領導人重申澳門回歸15年,經濟民生都持續繁榮穩定,中央對澳門特區政府工作充分肯定。
那天,我在廣州招待一些國內金融界的高管,席上其中一位問我:「習近平訪澳過香港門而不入, 香港人的感覺如何?」習主席訪澳對澳門當然是一件大事,但香港的媒體卻沒有大篇報道。我隔了一會才恍然大悟,言者之意是:中央重澳輕港,香港人應該要知所警惕。

免澳門化 力撐民主派

筆者像大部份的香港人一樣,都沒有將習近平訪澳當作大事一宗,香港的佔領運動剛剛結束,尊貴的習主席沒有訪港,可能省卻了很多尷尬場面。對於香港人應有否自覺,我回應了一句:「雖然澳門人均GDP是全世界之冠,將新加坡、香港和美國都比下去,但是我相信很少香港人的目標是與澳門看齊。」
很多年前,澳門應該仍是何厚鏵年代吧,我在電視上看過澳門立法會議會開會的現場直播,記憶中,賭王何鴻燊四太梁安琪女士也是列席議員之一,有份參與及發言。當日議題是甚麼,想是了無新意,我也忘得一乾二淨,印象深刻的,倒是何特首發言時,台下鴉雀無聲,態度像小學校長跟學生訓話般;他嚴肅、充滿自信、看得出完全沒有壓力,之後梁議員亦有份提問,對稿照讀,像小學生唸書。這樣的議會、這樣的一國兩制是何等平和、何等的有規律、何等令人羨慕呢?振英特首能不嘆句生不逢「地」。
然而,這樣的一國兩制模範特區又能帶給祖國甚麼的好處呢?對權貴來說,澳門是祖國後花園的聲色犬馬極樂世界,也是將公帑變為私幣的寶地,對於青樓工作者(這裏不帶任何道德批判),濠江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但如果國家要推行國企股份改革,人民幣國際化,甚至外滙洩洪,澳門可能就幫不上忙。
香港人怎樣看澳門呢?一國兩制雖然是漏氣的救生圈,但香港人沒有選擇,只能死馬當活馬,擁抱它來自保,但容我呼籲一句:為免香港澳門化,大家下次投票怎可以不支持民主派呢?!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