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林鄭為消弭民憤,提出寫民情報告,結果花了兩個多月,剪貼拼湊,強加結論,只做了一份「愚民報告」。其實,區家麟寫的《傘聚》,才配稱為雨傘運動的民情報告。
也許真是時代選中了區家麟。抗爭運動爆發,他連續三個多月,每天背着大相機,流連抗爭現場前線後方,拍照放上網、找人傾偈,回到家便寫文章。全港大概沒有另一位作者,單憑抗爭運動文章已足夠結集成書(《傘聚》還未收錄他11月底以後的文章)。朋友也問他:「係咪癲咗?點解可以寫咁多嘢?」
「主場新聞」倒閉前,區家麟長期高踞博客榜前三名;關門後,一班博客自組「主場博客群」,面世至今五個多月,共160多位博客發表過文章,累積550萬次點擊,區家麟的文章已佔當中超過14%(別忘記,文章同時也在自己網誌和其他網站轉載)。他「扯皮條」能力也有一手,找來不少高質「特約轉載」文章,又佔了另外8%有多。兩者加起來,即是由他「經手」的文章點擊,幾乎已是「主場博客群」四分之一。他一手包辦訪問、拍攝、評論、招攬其他博客,換言之,儼如一人迷你「主場」。
點擊率爆錶,除了量,還要有質。在訊息混亂的運動中,他憑着當記者的經驗和觸覺,瀟灑地拆解政府心戰陰招和闢除謠言:記得那位打電話上電台,哭訴大塞車導致媳婦失救去世的「容姐」嗎?或者那「遭刑事毀壞的警察電單車」?朋友傳來的WhatsApp是否可信?區家麟提醒我們:有圖、有聲,未必可靠;要有真相,還需有腦。有位資深專欄作者對我說,有兩位評論員的文章,他讀完會覺得「係啦,就係咁」,當成是自己的想法:第一位是二十年前的林行止,第二位就是今日的區家麟。
區家麟也示範了一點:抗爭不一定吃催淚彈(儘管他有)、流血、被扑頭、被捕,每個人只要努力做自己能做的事,也能作貢獻。像他,文字影像記錄了事件,評論領導了民間意見,文章為多少「村民」提供精神食糧,現在結集成書,又讓我們日後可向子女解釋這段重要的歷史。
極權統治者手握合法暴力,不怕手無寸鐵的示威者,最怕的卻是有勇氣報道真相、有能力拆穿語言偽術、有幽默筆觸嘲諷無恥權貴的作者。我相信,高官權貴厭惡口齒伶俐的黃之鋒、周永康,但真正懼怕的對手,是區家麟。
清場前某日,我在「金鐘自修室」碰到他,他說:有幾小時空檔,會在自修室繼續寫他那篇已寫了六、七年的博士論文。也許正因為他沒有在傳媒機構全職打工,才有機會如此發揮,可說既是時代選上了他,他亦遇上了大時代。我認識的他是個謙謙君子,我相信他會說: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是區家麟。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