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芊陌:朱克伯格的新年大計 - 蕭煒春

悠遊芊陌:朱克伯格的新年大計 - 蕭煒春

大家有擬定新年大計的習慣嗎?新年大計跟新年願望是兩碼子事,後者作為一個心願,大可以天馬行空,譬如中六合彩頭獎、食極唔肥之類,年年許下相同的願望,年年容許它無關痛癢地落空。
新年大計可不同了,這關乎如何鋪排未來365天的日子。所謂的計劃,應是能力範圍所及,但又要有一定難度,以至必須思前想後,抱著人一世物一世、非如此便不可的決心去達成。小時候,通常著眼於成績躍進,又或某項技能的增長,隨著年歲漸長,人越加懶散,也就漸漸失去為人生立志的興頭了。
原來facebook教主朱克伯格有個新年訂立新挑戰的習慣,經在面書上集思廣益,他今年決定跳出互聯網,從書本中尋找智慧,立志每兩星期讀一本書,重點是認識不同的文化、信念、歷史和科技。然後把書本放回面書,設立A Year of Books專頁,與追隨者交流讀書心得。
如何將現實與虛擬融合,朱克伯格給青少年做了好榜樣。除了實體書與面書的互動外,他在2013年時定下的新年大計,是每日認識一名不是facebook員工的新朋友。這種「朋友」,應該較社交網絡上的「friends」來得真實一點。
我家小芊的老師似乎也受了面書教主的感召,這個星期的其中一份功課,是每日向一名家人、同學、老師,或社會人士致謝意,然後反思稱讚人與被稱讚者的感受。這正是朱克伯格去年定下的目標:每天寫一張感謝便條。對一名自認要求嚴苛的科技企業掌舵人而言,認同他人包括下屬的作為,並不是容易的事;對這一代越趨自我中心的孩子而言,天天反覆學習心存感恩,更是一門較中英數更重要的人生課題。
那作為孩子的父母,2015年,應該如何自處?兩年前寫了一篇文章,題為〈花一萬小時去練琴〉,主調是慨嘆現今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機會學習不同的樂器卻懶花時間練習,當中提及了學琴是我兒時的心願。這兩年以來,每當媽媽囉嗦女兒們去練琴時,總有人義正詞嚴地大揭瘡疤:「你未學過,怎能了解練琴的辛酸?」好!2015年首個目標便是以身作則學‧鋼‧琴。
2014的雨傘革命帶來了另類啟示,原來打人流血事件隨時會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發生,又或突然來了個催淚彈乜乜乜的真正大殺傷力武器,這時候,最好是有點急救的常識。聖約翰救傷會、香港紅十字會等均定期開辦急救證書證程,已約定小悠暑假時陪媽媽重拾書包。
目標易定,實踐最難。文章見報之日,應已上了第一堂鋼琴課,想起自己一把年紀,難免有點心虛。不是天天在教導孩子要大膽走出comfort zone嗎?一點骨關節的不靈動,就不應成為逃避的藉口了。(況且,朱克伯格的新年大計也不是統統如願完成的,他在2009年時立志天天打呔上班,可近年大部份時間也是穿著一件灰色的短袖T恤。這不是給自己留後路,只是提供多一點資訊而已。)

Profile: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