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遷冊】
【本報訊】李嘉誠於1972年將長實上市,當時打正旗號以香港地產及核心業務。今次重組後,李氏直接持有地產業務的比例,亦由原來的逾43%,急降至30%,或許反映香港樓市已見頂。面對目前瘋癲的市況,李昨只預期今年樓市只會「安定」發展。
記者:石永樂
昨日大家不忙向李嘉誠「求問」今年樓市的走勢,「樓市啊,呵呵呵,我睇呢,安定嘅。因為第一,美國要加息,我諗今年都加唔到,縱然加到息呢,都係加得好低。」李嘉誠一再重申建築費高企的問題,「建築費一路貴,我哋工資一路漲,香港變遷好大,由以前地價一定貴過建築費,到今日好多新界地方,係建築費貴過地價。我只能夠講到咁多。」
再追樓價會否因四萬八(政府十年公屋建屋量)而下跌?李嘉誠只回應,「八萬五同四萬八都差好遠啦。梁生(梁振英)已經try hard(盡了力)!」
重組前,李嘉誠家族透過持有43.42%的長實,直接持有旗下地產業務,再加上長實持有和黃,間接持有和黃的地產業務,但重組後,李氏直接持有地產業務的比例降至僅逾30%,只要稍作減持,李氏隨時失去多年來建立的地產王國之控股地位,多少反映了李對地產業務的看法。
專家:李或不看好前景
長和系合併後,將分拆長地持有地產業務。有分析員指,有關舉動與早前重組電能後分拆香港電燈的交易類似,整項交易完成後,其於香港電燈的實際持股量較重組前少。故此,今次交易目的不排除是透過重組逐步沽出地產業務,某程度反映港樓差不多見頂。
中大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認為,李嘉誠作為大商家,看得最重的一定是投資回報,他減少某一個地方的投資,即是反映出他對該地方的前景相對不看好,或可定義為他認為有其他地方更好。
事實上,李嘉誠近年在香港地產市場的動作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買地忍手、賣樓滯後」。自2012年11月以29億元買入馬鞍山落禾沙地皮,之後餓地餓足近兩年,至去年底才「唔覺意」成功投得市建局深水埗的重建項目。集團在去年初定下在香港目標售樓3,000伙,目標金額300億元;最終售出約3,200伙,但賣樓收入要連同黃竹坑商廈項目才超過250億元,嚴格而言是未達標。回顧去年2月李指:「自己住,幾時都買得到,長遠計唔蝕底,炒就唔好制」,並指建築費不斷上升,暗示樓價難向下。
李嘉誠又表示,往後負責接手房地產業務的長地,策略仍以香港為重心,李澤鉅表示重組後,長地的策略並無分別,地產業務除香港外,還有新加坡及英國等,而本港始終為最大市場。李嘉誠又表示,長地固定資產收益逾百億元,相當有規模,還包括價值逾億土地、一萬四千多間酒店房、商場和寫字樓等。
據長實公佈,重組後的長地將成為香港最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之一。截至去年11月30日,長實及和黃將轉讓予長地的房地產業務,合共包括於約佔1700萬平方呎的出租物業,擁香港地產同業中,第二大出租物業組合;另外亦有面積約1.7億平方呎可供發展的土地儲備(包括約1.58億平方呎於中國的土地),當中香港有約800萬平方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