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Playgroup:未來 - 蘇菲

飛常Playgroup:
未來 - 蘇菲

時間永遠是站在年輕人的一邊,今天的年輕人如何,將來的社會也必如何。因此,雨傘運動之後,整頓香港教育和年輕人的力量蠢蠢欲動。工聯會有放棄論、陳佐洱有毒豆論,先是政府來檢討通識科,然後教育局長要隨時受中央政府監督。報章引述他說爭奪香港管治權的較量是長期的,遠未結束,不可高枕無憂。

內地交流才知翻牆

很多人問,為甚麼在97年回歸時才幾歲的幼兒,在十幾年之後的今天,他們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卻大減?這些人因此歸咎教育工作做得不好。為修理教育界,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試想,這一代年輕人生活在晚晚看電視新聞都聽到國歌的環境裏,學校的國情教育、內地交流團也比殖民地時大增。可是,越多學生到內地交流,就越多人交流到無法上facebook用gmail的痛苦,他們亦同時接觸到翻牆這概念。「翻牆」是一個很獨特的詞,是一個你不去內地就不會明白的詞,香港人對「翻牆」的認知及操作有年輕化的趨勢,認同感不知能如何產生?
再說,認同感也來自對人的認識與感情。這些年輕人,就算有內地親戚,但他們對內地人的直接認識,多數來自在港的自由行。而這些認識又是甚麼?走水貨搶奶粉掃LV,大人插隊小童便溺,推高租金小舖結業藥房金舖通街都是,間接認識則包括見識網絡五毛的質素,認同感不知又能如何增加?
年輕人不似成年人有搵食壓力,因此不能用那強大國力、巨大商機來利誘,沒有可信賴予人安全感的社會制度、沒有自由的空氣,再多的國情教育只令更多年輕人學會翻牆。大家都着眼於未來,還是林煥光對學生的這番忠告最堪玩味:「以知識孵化自己,成為有能力嘅Angry Bird。」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