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歲那年我舉家搬到一個很遠很陌生的小鎮,但很快我便跟一位充滿陽光氣息的同學做了好朋友,我倆不單止在校內形影不離,放學後更會一起去公共圖書館看書,與她相處總是過着歡笑的時光。突然同學兩星期沒有上學,當時念五年級的我未有跟同學通電話的習慣,所以沒法聯繫上,後來某家長告訴我父母,這位同學為了父母離異的情況而崩潰,她的父母終日吵罵,弄得家裏不是哭哭啼啼便是有如火山爆發,結果朋友要接受治療並停學一年,從此我亦再沒見過她。那是我第一次認識「離婚」,對它的印象實在平平,不明白為何一對父母會不斷吵架,更擔心對好友日後的影響。
一年後我跟另一位朋友和她的兄弟姊妹周末去嘉年華玩,到達目的地後朋友的媽媽笑着與一對夫婦打招呼和閒談,接着便介紹給我認識,原來這對夫婦的男方是她的前夫,亦即是朋友們的生父,而女方是他的新太太。那天我們齊齊遊玩,令我感到新奇的是看到他們多麼和睦地相處,成年人之間毫無芥蒂有講有笑,朋友們與父親亦很親密友好。那次經歷實在讓我對「離婚」二字的詮釋加添了新的角度,後來我更從父母與朋友媽媽閒談之間,了解到當年他們離婚之時雖然是人生的極低潮,但為了幾個孩子,雙方承諾互相尊重並保持健康的溝通頻率。朋友的媽媽沒有刻意扮成與前夫特別友好,還承認與他的關係只如同事一般,但已經足夠讓孩子感到安心,不需為父母的事而難為情。哦,原來連離婚也可以選擇不同的處理方法。
那天在嘉年華已是三十年前的事,現今我的朋友擁有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她的哥哥婚後更生下十個小孩,那「大家庭」既恩愛又快樂,連朋友的妹妹也與丈夫及兒子活得積極,他們幾兄弟姊妹完全沒有因為爸媽離婚的經歷,而留下任何畏懼結婚或生兒育女的後遺症。相反,有一位親戚與配偶分開後的二十年來,一直帶着「有你無我」的態度,不見面不談話不瞅不睬,結果對兒女留下深不可測的傷痛,縱使年過四十亦不想生育。選擇不同的處事方式,自然產生不一樣的後果。
維繫一段婚姻,是在我經歷當中最高深的一門學問,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真的不為外人道,但重點是:無論這段關係的結局是怎樣,當事人還是可以選擇一套對孩子最少傷害的相處方法。關係結束的原因並不是一個藉口,我相信無論原因是甚麼也好,離婚總不會好受,上述所談及朋友的爸媽是為了第三者而分手,其中一方是帶着被傷害被羞辱的心情,並不是電影中那些「因性格不合而和平分手」情況,但兩人為了關心兒女都選擇放下怒氣,和諧地商討兒女的事,更偶爾與兒女一起外出。他們也許明白到縱使夫妻關係不再,兩人仍然是孩子的父母是一個不變的事實,他們所選擇的相處方式絕對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靈、態度,以及對婚姻與家庭的看法。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