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蹈覆轍】
渣打今次撤出現金證券等業務,其實已是集團在港第二次相類似的行動。第一代渣打證券曾因經營不善,於千禧年賣盤予泰國金融機構收場;直到2009年,渣打再從摩根大通手上購入嘉誠亞洲(Cazenove Asia)業務,借此平台重回投行市場。想不到渣打為配合退出非核心業務的策略下,企業證券部門被「第二度摺埋」。
09年重回投行市場
渣打發展證券業務,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金融界傳奇賴氏兄弟之一的賴焯群,於1982年創辦振通證券,數年間即發展至百多人規模,可惜其後遇上股災,欠債逾6億元,賴焯群最終把振通轉讓予渣打銀行,改名渣打證券。不過渣打證券其後因經營不善兼虧損,2000年再轉售予泰國金融機構。
金融海嘯後,原已持有嘉誠證券權益的摩通,於09年收購嘉誠餘下權益,之後再拆售嘉誠亞洲投行業務予渣打,此後渣打在本港包銷、上市等資本市場活動上,轉趨活躍。
老牌英資券商嘉誠,一直是渣打御用經紀,曾協助渣打集團2002年在港第二上市,原嘉誠亞洲總裁及合夥人陳秀梅,09年因併購加入渣打(香港),去年中更一躍成渣打(香港)執董兼行政總裁,接替因重組而擢升為大中華區行政總裁洪丕正的香港舵手職務。
陳秀梅去年接受報章訪問時,明言對本地證券交易業務有信心,希望藉滬港通商機,催谷徵費收入及融資借貸,她亦指渣打在證券業務上具備良好團隊及實力。想不到短短半年後的今日,為配合集團策略、由倫敦「㩒掣」的節約行動,要即時結束企業證券業務,本港更解僱100人,作為嘉誠證券及渣打證券「教母」的陳秀梅,相信亦感無奈。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