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窮者的加稅邏輯(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詞窮者的加稅邏輯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英國名廚Jamie Oliver除了教人如何在30分鐘內做起三個菜加一道甜品,最近,他將矛頭直指「糖」,並且語不驚人誓不休,說要像監管香煙一樣地去監管糖份。
糖,令人致肥,肥,又是現代社會中最大的健康威脅,監管糖,人就健康。名廚的邏輯,簡單而易明。不,應該說是簡化,所以才能令多數人有共鳴。但大家有所不知,名廚最痛恨的,或許不單是糖,而是在飲食中加入大量糖的跨國大企業。最近,在英國《每日郵報》的訪問中,Jamie Oliver直言不諱:「糖的邪惡不下於香煙。」他的兒時好友,名嘴兼名廚Jimmy Doherty更指:「部份南美國家,過去一直被低質素的西方消費品所淫辱。」Jimmy Doherty所指的「低質素的西方消費品」,其實就是指汽水。
很難叫人不相信,兩位名廚的宏願,當中沒有一點白人救贖心態。過去百多年來,歐洲洋人對其他地方的子民,既是問心有愧,同時繼續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指指點點。我不是說所有由洋人提出的社會改變都是強加在別人身上的文化帝國主義,請不要無限上綱。可是,既然一件事的好壞,有明確的科學根據,我們總不能夠假設別人不能用理性去為自己決定吧?Jamie Oliver之前提倡的Food Revolution,喚醒民眾要食得自然健康,我也深受感動,身體力行去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由自己發現到改進習慣,是一種轉變。由政府強行去威逼利誘,企圖改變又是另一回事。每個人都應當關注自己的健康,但是將「守尾門」的責任交由政府去做,跳過了「明白」和「發現」這些關鍵步驟,逼,結果只會是適得其反。
Jamie Oliver口中的「像監管香煙般打擊食品糖份」,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最簡單,就是對含糖的食物抽重稅,像香煙一樣。其次,就是監管食品標籤,對加入糖份的食物聲稱作出管制,甚至要求所有含有糖份的食物,在包裝上要貼有大肥仔圖像,以示警戒。當然,禁止含糖的食品以廣告宣傳,是早晚會發生的事。
千萬不要以為,上述建議是天方夜譚。今年第一季,食物及衞生局便會就減少食品中鹽和糖份相關政策,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但文件未曝光,去年11月,食物安全中心搶先找來國際專家在香港搞了一場記者會,提出食品中的鹽和糖需作出監管。以我觀察評論政府施政十多年的經驗,發現每次局方在提出立法建議之前,總有建制組織搶先出來製造輿論。正所謂「早知三分鐘,成功爭取好輕鬆」;這些組織要是成功爭取,就是完勝,就算只有部份建議得到接受,也大可說「階段性勝利」以及「繼續戰鬥不離不棄」。
當行政長官天天說要提防外國勢力入侵,可是他的下屬,卻不理主權尊嚴,將歐洲美國的論述照抄如儀。科學上,澱粉質是多糖,換句話說,進食高澱粉質食物,對血糖水平的影響,比帶來甜味的單糖有過至而無不及。監管糖,為何又不監管澱粉?請不要忘記,香港地華人的飲食文化,澱粉質如米飯和麵食,都是主要食糧。食物及衞生局要是恭敬地緊隨洋人指導,就應該乾脆一併連高澱粉質也監管。
嚴格監管食物中的糖份,有理由相信,最大得益者將會是代糖生產商。糖的生產者眾,但是代糖行業,卻存在一定的壟斷,不信的話,可以到網上去搜尋Tate & Lyle的資料,看看這家公司的代糖產品Splenda如何壟斷市場。我不想過份猜測反糖鬥士的動機,但是對他們的主張,我卻難免有種悲觀的預測;至少,代糖的利潤比糖高好多倍,是常識吧。
透過監管手段去改變人的行為,總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遙遠的例子,各位可能覺得不夠貼身,近身一點,前天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便提出,要將香煙零售價提高到93元。常識告訴我們,已完稅香煙的替代品,就是沒有付稅的私煙。我不想相信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是私煙黑幫的代言人,可是客觀理性推論,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大幅加煙稅的建議,無疑是引人犯罪。反煙聖戰組織,向來堅持說加煙稅不會增加市面上的私煙。或者,反煙聖鬥士可以拿出確實證據,推翻經濟學者的象牙塔推論,我保證,這個偉大發現,肯定值得諾貝爾和平獎和經濟學獎提名。
吸煙影響健康,這句話是事實,但加煙稅令私煙猖獗,也是可以驗證的事實。吸煙與健康委員會要是自覺沒有能力去喚醒市民對健康的意識,是失敗,理應退位讓賢,向來,只有無能者才會霸王硬上弓,對嗎?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