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真是太累。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
當林鄭月娥在立法會議事堂宣佈展開政改第二輪諮詢,泛民議員固然撐傘離場杯葛,問責官員諸如黎棟國,也禁不住睡着了。其他一些司局長和議員,也響應「機不可失」口號,趁機溜到洗手間。因為大家知道,正如政改首輪諮詢一樣,這次諮詢也不過是走過場的一台戲。
上次諮詢在雨傘運動之前。由「有商有量」,到「有根有據」,再到「有票,真係唔要?」最初,宣傳片中的政改三人組林鄭月娥、袁國強及譚志源堆滿笑容,叫大家「一齊講、一齊聽,實現普選」。誰不知話口未完,諮詢尚未結束,饒戈平來港宣旨,特首候選人須愛國愛港;提委會是唯一提名機構;公民提名、公民推薦都違反《基本法》。然後,林鄭月娥急忙形容,饒戈平等的觀點「一錘定音」。
於是,「有商有量」變成「有根有據」,袁國強擔綱演出,大談根據《基本法》,2017年特首由提委會提名、一人一票選出、再由中央任命。宣傳片播出後不久,國務院新聞辦卻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重新演繹一國兩制、高度自治,表明普選須「符合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愛國」是特首等「治港者」的基本政治要求。這些《基本法》沒有的,袁國強在宣傳片沒說的,隨着白皮書頒下來,又成為基本要求。
跟着,特區政府又推出新一輯政改宣傳片,林鄭、袁國強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遊行、示威的片段,推鐵馬、向政總擲紙飛機等畫面,旁白問:「想變?2017有得普選!有票,真係唔要?」叫大家「袋住先」。
好了,政界甚至泛民都被引導去討論要不要「袋住先」之時,人大常委會8.31卻又狠狠落閘,決定甚至遠比建制派政團的建議保守。大家才赫然驚覺,所謂民主回歸的虛假承諾、所謂落實普選的絕望真相。連之前殷切期望與北京溝通、拋出溫和方案的學者們,也黯然承認「對話之路已盡」。
然後,港人抗命運動展開,雨傘運動爆發,卻以政府鎮壓清場結束。經歷了這許多許多之後,梁振英政府展開政改第二階段諮詢,申明不能偏離8.31人大決定框架。簡而言之,諮詢焦點只有一個:這擺明就是篩選,無論入閘門檻如何低、提委會搞不搞民調,誰能夠出閘成為特首候選人,都是由1,200人小圈子提委會以過半數票篩選決定。提委會的組成,也離不開北京可操控的權貴、財閥、親共人士和建制派主導。
這本質不變,其他都只是掩眼法。上次諮詢,大家還未看透箇中把戲?那我建議大家好好端詳鍾樹根昨日的發言(無錯,是Tree根)。對於「袋住先」後政制仍可「優化」的說法,他質疑若有優化空間,為何現不發展;若2017年後政制發展仍須根據《基本法》及人大決定框架,那屆時還有甚麼發展空間。連鍾樹根議員也看得這麼透徹,我覺得我還要用一千字去分析應否袋住先,其實是跟民情報告一樣,同樣是浪費大家時間。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