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的大戰略(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柯文哲的大戰略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甫上任的新科台北市長柯文哲,立即點起了數把燃動台北的火,像是廢除使用率極低的公車專用道、成立廉政會展開弊案調查、嚴格規範公務員與整頓官箴等,這只是反映了他的劍及履及,並符合選民的期待。事實上,作為超越藍綠而大獲全勝的政治素人,柯文哲還被賦予更重要的任務,也是許多人在背後支持他的原因,那就是描繪台灣政治的新藍圖。若要一言以蔽之,可以稱之為攘外必先安內的大戰略。
這個名稱對於熟悉中國近代史的朋友應該不陌生,只是對象有所不同。「外」與「內」極為相似,前者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共產黨,後者則是代表中華民國的泛藍選民,讓我們先從內講起。在柯文哲競選期間強調不分顏色、只論黑白,這不僅僅是口號,從最初的競選陣營到現在的市府團隊,確實充滿各路人馬。此種力量的匯總,並非單純的職位分贓,而是民主的妥協藝術。以民選台北市長為例,從陳水扁至郝龍斌,大多採用政治立場接近者做副市長、局處首長等,如柯文哲的人事安排可謂前無古人。最引起注目的是,許多新黨籍人士(在政治光譜上被列為與中國親近的統派)紛紛加入以「墨綠」(Pan Green,也就是強調台灣本土路線)為名的柯P麾下。
這其實不讓人意外,因為除了部份與中國有利害關係者,其他新黨黨員乃是以捍衞中華民國作為政治號召。在歷經民主化的20多年後,中華民國與台灣兩個概念早就重叠難分,政客硬要區別只是為了自身利益,像是擷取統獨選票。許多台灣人對這種分化早已生厭,因此早有所謂的中間選民,但仍囿於傳統政黨對立。直到此次柯文哲登場,才正式打破藩籬,因為他的兼容並蓄,強調中華民國就是底線,舒緩泛藍選民的不安,也得到泛綠選民的理解。此外,在未來數年,隨着民進黨可能接管政權,以及國民黨的修憲圖謀,台灣政壇勢必將再起波瀾。柯文哲以逸待勞,在台北市長的戰略高地上厲兵秣馬、靜觀其變,目標瞄準2020年後。甚至,如果修憲通過,台灣轉換成內閣制(或說偏向內閣的雙首長制),則以柯P陣營的潛力,很有可能成為那時的第二勢力。
如果柯P能夠完成安內的戰略,除了他本身的條件和幕僚的協助外,來自外在的驅動力(driving force)也不可忽視。此驅動力來自於中國,也就是台灣對中國的恐懼與期待。無論藍綠選民,對於共國兩黨權貴資本主義的互通聲氣,以及國民黨長期把持兩岸政策漸感不耐,具體呈現在本次市長選舉,像是兩岸通吃的紅頂商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所助選的國民黨候選人盡數落選、父執輩與中國共產黨關係良好的國民黨官二代連勝文、吳志揚遭受淘汰。兩岸政治的三黨玩家,都勢必面臨調整路線的挑戰,對準執政黨的民進黨來說,這又回到了承認92共識與否的老問題,嚴重制約雙邊關係的拓展。
但對柯P來說,此問題將有其他的詮釋,因為他已經得到台北市民的背書,包括廣大的中產階級,等於這些選民冀望他能在日後重新定義「共識」,打破悶窒的現狀。這種特權得來不易,特別是動輒被打為台獨的泛綠,民進黨若不能與他分進合擊,執政之路必定坎坷。值得注意的是,曾造訪中國18次、又熟讀毛澤東的柯P,可以說是個刁鑽又強勢的領導人,未來如何攘外,會成為台灣生存的一大變數。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