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養慾之恩》將淺野忠信和二階堂富美的不倫之戀拍得頗誇張。因為養父和養女不只發生感情,還發生了關係,本來應該是親情的,轉移為愛情來發展。有看新聞的朋友都知道最近有一件真實父女戀的悲劇故事。《養慾之恩》只是個虛張聲勢的故事,實際在製作者手上經過多方的潔淨效果,觀眾對這段感情的認同感已比較高。首先故事發生在一個類似困局的小鄉村內,它便是我想到《沙丘之女》那個被封閉的空間,男女的接觸變成除感情性外,還有肉體性。養父女之間的戀情在荷李活甚至可以當喜劇拍攝,而不必像這部日本電影那麼煽情。不是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它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悲情,實際上經過多重過濾。這是電影產生的心理效果:誇張了倫理衝突,又減少真實的對決,將不道德的東西以最道德的方法來玩。這類故事也淡化事件真實的災難悲劇情度。
回頭說《太平輪》。正如我曾經說過,你不會對影片中大時代的小人物留意,視線都轉移到幾個英俊美麗的男女主角身上。史詩實際上不是反映現實,而是要洗淨現實的悲慘,讓它以特定的幾個戲劇上典型的代表,來減低真實故事的悲情。簡單說便是這兩部雖然九唔搭八的電影,實際上都是以真實的災難背景,以人工的方法來美化而減弱了悲情,變成有點夢工場的成份,或者是所謂治療系的方法模糊了真實。增加了其娛樂性和戲劇性。所以我才認為沒有加強對太平輪的海難事實的介紹,是自動減弱這份治療的投入感和疏離感。大時代大空間實際影響了觀眾的認同度。如果將時間和空間縮小成一次災難事件的象徵,如《鐵達尼號》觀眾的真實感會假象地被強化,投入感自然加大了。包括對整部電影的態度。
而導演共同對人物的戲劇性的典型化和誇張化,卻令觀眾產生了疏離感。觀眾沒有真實感和對角色的認同感,也就令電影變得十分疏離。《養慾之恩》實際上是這類電影的毛病,而且還要道德淨化,於是影片變成了「電影」,沒有真正夠膽面對「真實」,跟《太平輪》把自己公式化,典型化,弄得人們減少了親和感,覺得搵戲嚟做,正是這個原因。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