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陳唐梁誰有勇氣與學生對話?(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林陳唐梁誰有勇氣與學生對話?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佔中三子「功未成身全退」,學聯代表放假休息,惟有最年輕的學民思潮依然活躍不斷出招,最新的行動是發出公開信,邀請林煥光、陳智思、梁錦松及唐英年就直選特首議題對話,共同探討重啟政改方案五部曲的可能性。
學民思潮揀選這四位社會具影響力人士作公開對話,每位的原因都不盡相同,而且有根有據,絕對不是信手拈來,所以即使當事人不想應邀出席,禮貌上也應有個回應。
平心而論,這四位知名人士也有接受邀請的理由。林煥光是行會召集人,當然有責任向公眾及學生解釋行會立場;陳智思不論是否打算角逐下屆特首,也會是行會中最易為年輕人接受的一員;梁錦松既肯再與董建華合作貢獻香港,與學生對話應是建立友誼及互信的開始;至於唐英年,縱使沒有興趣繼續與梁振英作比較,但若不想淡出政壇,與下一代保持良好關係,仍應是上上之策。
不過,倘若其中一人答應,其他三人便有無形壓力,他們若然因此決定共同進退,學民思潮「食檸檬」的機會便會很大。
學聯與政改三人組月前的公開對話,令政府決定不再「重蹈覆轍」,因為他們覺得學生代表根本沒有誠意或提議拉近雙方的距離,而三人組也沒有任何新的補充;但這次林煥光等四人的身份、立場和角色與三人組截然不同,除了可以更個人、更客觀和更超然,如果有足夠的準備和信心,甚至可以趁機向學生、傳媒與公眾透過形勢分析與利弊考慮,從此引導他們作出更「務實」的考慮與選擇。
三人組與學聯第一次對話,公眾出於鋤強扶弱心理,不論學生表現如何,多會給予偏愛支持;但雙學其後的要求被冷待以至佔領運動的結束,已令學生的聲勢大不如前,況且學民代表應比學聯更年輕及歷練更少,反之林、陳、唐、梁四人的背景、經驗、手段與取向不但比政改三人組更豐富多元,更加上沒有問責官員的身份和立場限制,面對學民的名副其實初生之犢,只要能全程保持平心靜氣,把問題的關鍵點逐一給他們分析,除了可以集四人之力,把香港人的不同選擇給完全展示出來,亦可同時暴露學生代表所提訴求的單一性與局限,從而讓公眾看清楚若要解決問題,雙方的堅持及理由是否充份。
除了林陳唐梁四人外,近日經常見報評論佔領行動,又沒有政黨成見的知名人士,還有曾鈺成、范徐麗泰、梁愛詩、譚惠珠和馬時亨。學民一眾小子若要把這個「公開對話」系列延續,大可向這些有心有力人士發出邀請,而對話若能成事,則肯定不論中央、特區政府及全港市民均會得益,因為所有人的利弊得失均會不證自明。
事實上現在也是對話的上佳時候。港大陳弘毅提出「白票守尾門」的建議後,建制派各路英雄尚未正式表態,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已率先表示可以繼續探討,范徐麗泰亦自認為沒有違反《基本法》,換言之任何與學民代表的公開對話,都可以用此提議作為討論的切入點,令學聯與三人組「各自表述,全無交流」的尷尬情況不會再次發生;況且倘若對話不止一人,學民小將斷不可能重施故技,一次又一次向不同對象重複自己的單一立場與訴求,完全置對方的觀點不理,令公眾看清學生的底牌及頑硬程度。
在年輕一代的眼中,如今特區政府的問責官員絕大部份已變成鍵盤戰士,只懂透過個人網誌發放最新消息及個人意見,至於建制派代表及中央傳話人,亦只敢透過傳媒「講清講楚」,完全不敢與年輕人直接對話,更遑論是辯論交鋒,這次學民發出的邀請最終若能成事,不論有多少次對話舉行,對政改三人組甚至梁振英均應屬喜出望外,多多益善的好消息,而對話的內容及次數,更可成為第二輪諮詢的結果及成績,所以他們應該給予大力支持。
有了學聯與三人組的先例,學民應再不會做出甚麼失禮或失分的舉動,只會有備而來,與不同對話人士就不同角度討論不同方案的優劣,如果仍沒有一位知名人士願意與他們對話,香港的政治生態有多成熟、政治人物的承擔有多大,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看得一清二楚,自不會再抱任何寄望,他們屆時唯一的出路將只會是不住的上街搞對抗,直至改變來臨為止。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