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了支持今年的經濟增長,中央再出「殺着」谷經濟,圖用基建支出換經濟增長。外電引述知情人士指,去年底中央已批准總投資達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基建項目,當中約7萬億元項目將於今年上馬。有分析指與2008年「4萬億」救市投入不同,料今次會較着重實效。
記者:周燕芬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央政府已批核400個項目,總投資金額達10萬億元,動工年期由去年底至2016年;當中300個將於今年動工。發改委暫未作出回應。
300項目料今年動工
去年底《經濟觀察網》亦曾引述浙江省發改委主任謝力群稱,2015年國家為穩增長,將有效基建投資放到更突出位置,預計投資超過10萬億元。
當中涉及420多個項目,環繞「七大工程包」,分別為糧食水利、交通、生態環保、健康養老服務、資訊電網、清潔能源、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等。
中銀香港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謝國樑表示,自去年初開始,中央一直以加快基建投資,作為支持經濟增長的主要措施;尤其是房地產市場正處調整期,製造業亦面對產能過剩,需要透過基建投資作填補;而基建投資亦符合國家結構調整方向。
瑞穗証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補充,今年內地推行財政改革,地方政府不得再向影子銀行進行借貸,地方財政將會有所收緊,推動基建投資,正好填補地方政府以往的投資行為。
着重實效 與08年不同
反思2008年面對環球金融危機推出的「4萬億」救市措施,浙江省發改委原副主任劉亭認為上次計劃帶來「無效投資」,今次「有效投資」顯得尤為重要,「七大工程包」既考慮到投資回報率,又會符合百姓的需要。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希均亦認同,上次「4萬億」救市,只是一心想加快經濟增長,今次則更着重質素、效益和可持續性。
至於基建項目資金來源,知情人士指主要來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國企、貸款及私人企業。除了七大工程包外,發改委也在研究其他行業項目,在政府需要進一步支持經濟增長時推出。
去年首11個月,中國在固定投資金額達45.1萬億元,單是基建開支為9.8萬億元,包括交通、環保、水利、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