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個彈丸之地,兩代港人,三十五載同樣面對住屋供不應求的難題。80年代居屋誕生,旨在協助市民自置居所;今日樓價越挾越高,停售12年的居屋重推,燃起市民上車希望。本報追訪第一代居屋買家:火炭穗禾苑及何文田俊民苑住戶,道出當年買樓,都是因為兩個字──「需要」。即使單位目前已升值30倍也拒割愛,異口同聲說「賣咗買唔番」。
記者:陳家雄 陳東陽
劉女士乃第一代居屋穗禾苑業主,現居一個建築面積703方呎、實用617方呎的3房戶。80年代她任職教師,月入約1萬元,當年與家人同住柴灣徙置區,為了改善生活環境,「嗰陣政府推出居屋,話可以屋換屋嘛,所以柴灣徙置區換過嚟」。
她稱,當年首選是何文田俊民苑,因位處九龍,次選才是穗禾苑,但最終首選抽不到,退而求其次。她眼神堅定地說:「當年買入價16.6萬元,面積703呎,隔籬單位面積400幾呎嗰隻單位,賣9萬幾。」她還記得:「平過私人樓啲啲,當年居屋有分期付款,嗰陣財政司係夏鼎基,第一期借錢利率4厘,第二期借錢5厘。」不過,她和家人決定花儲蓄「一炮過」買入這個單位自住。
「可以喺個廳跳繩」
她稱穗禾苑好住,單位間隔四正,「個廳有300幾呎,可以喺個廳跳繩㗎!」多年來,看見單位升值,今日她住的這類型單位,最近成交價升到508萬元,比她當年買入價,升幅約30倍,但她無動於衷,並謂:「97年嗰陣都賣過400幾萬,但呢度風涼水冷,空氣流通……𠵱家舉頭可以望明月。住得好好,賣咗買唔番一個咁嘅單位。」
劉女士的個案於facebook引起網民迴響,大嘆今日上車難。有網友指:「當年教師月入1萬,居屋售16萬,等於1年半入息……今日教師入息中位數3.5萬元,居屋售300萬,即7年入息。」其他網友回應:「80年代一個車衣工人月入7、8千蚊,我用28萬元買入屯門時代廣場兩房單位,月供2千幾蚊。𠵱家人工9,500蚊,屯門時代已經買3、4百萬,叫啲年輕人點買樓?」
第一代居屋在1978年推出,共6個屋苑,包括九龍何文田俊民苑,由於交通四通八達,受歡迎程度就像今日新居屋最貴單位所在的荃灣尚翠苑,儼如第一代居屋樓王。
吳婆婆是俊民苑的一手買家,她憶述:「(相比私人樓)居屋抵啲,間隔四正啲。」於是當年入表認購,從芸芸申請者中被成功抽中。吳婆婆一家七口「每人拎啲」,湊足約16萬元一筆過買入該屋苑一個建築面積715方呎3房單位。多年來,俊民苑隨大市升值逾30倍,她坦言,沒有想過賣掉居屋單位,「賣咗住邊呀?買唔番私人樓。」
與吳婆婆現在居住的同類單位,如C座低層6室,面積一樣,去年底成交價550萬元,資料顯示,單位1978年售價15.8萬元,如果業主一手買入持貨至今,升值達33.7倍。
第一代居屋之一的香港仔漁暉苑C座美暉閣高層5室,實用面積419方呎,2房間隔,最近以468萬元易手,呎價11,169元,創屋苑成交價及呎價新高。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單位1987年一手買入價38萬元,多年來經過6次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