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諮會上周提出增加首次登記稅、牌費和交通違例罰款,以壓抑市民購買私家車的意欲,期望減慢私家車數目增長。但是2000至2013年,除了03年沙士引起的經濟因素,每年都有近三萬輛新登記私家車,到2010年更突破每年四萬輛;扣除「劏車」取消登記的平均每年淨增長也超過兩萬輛。根據運輸署統計,2014年截至11月,共有近39,000輛新車落地,領牌行駛的私家車總數已近50萬,比04年約34萬,累積升幅達43%。這堆數字是否意味着港府數十年來對私家車採取「寓禁於徵」的手段宣告失效?還是特區政府針對私家車以至整體交通政策失誤?
上一次調整首次登記稅是2011年財政預算案,當時強調「針對貴價車」而上調稅率,公佈售價第三稅階(30萬至50萬)由100%增至105%、第四稅階(50萬以上)由115%增至150%。可是售價15萬或以下的第一稅階的稅率由40%下調至35%,15至30萬的第二稅階維持75%,相對的車款的引擎排氣量就是2,500cc以下。
整理運輸署統計月報後發現,新登記2,500cc以下私家車數字,2010年全年為28,124輛,但2013年多達36,280輛(去年截至10月已近31,000輛)。2007年推行的「環保私家車稅務優惠計劃」,絕大多數批車款都是2,500cc以下的,另外,對上一次加牌費已是2001年,相對這十三年來各公共交通服務票價不斷增加,牌費卻沒有因應通脹上調。清楚可見完全是特區政府一手鑄成的大錯。
雖然有些市民購買私家車是因為涉及工作需要,例如從事建築工程工作地點偏遠,或貿易之類一天要到多處洽談業務的,但筆者和一些經常留意道路狀況的朋友更會發現,其實不少人買車是基於一種無形的炫耀心態,即是不少人想說的「四仔政策」(屋仔、車仔、老婆仔、BB仔),在中產化的社會氣氛之下一種追求買車的思想。網上流傳過一條短片,一宗私家車與巴士碰撞意外之後,肇事司機以「你要搭巴士真係陰功」嘲諷巴士乘客,多少反映這種心態的指控絕非子虛烏有。
不少人常以「有BB、老人家搭車唔方便」為買車的藉口,表面上是彷彿成立,但這些中產家庭通常前往的地方不外乎是商場、酒樓、父母家中,真的有必要駕駛私家車?批評中產的心態之餘,留意目前的公共交通服務情況,例如港共政權常認為萬能的鐵路,必須使用樓梯或升降機往返地面,加上乘車環境擠迫,的確使人望而生怕。而鐵路霸權之下,巴士服務質素不斷下跌,尤其是脫班問題的確使人感到困擾。小巴服務又未見有不設梯級的低地台車款,的確對帶着大包小包、抱着嬰兒的父母構成不便,梯級對長者也確是安全風險。交通政策的不濟成為助長買車藉口的理據,又見到另一個政府不容推卸的責任。
增加泊車咪錶收費和違泊告票金額,又是表面合理實際荒謬的建議。私家車數目上升對照擠塞的問題,除了是道路容量飽和之外,泊車位數目和位置是另一個重要因素。運輸署資料顯示,全港的泊位數目(包括咪錶泊位和停車場)不斷下跌。政府的思維或許是「泊車困難是壓抑買車意欲」的因素之一,但司機為找尋泊位而不斷行車,形成運輸學上的「非必要流量」,就加劇本已繁忙的路面的擠塞。另一方面,缺乏足夠泊位就使違泊變得難以避免。對應前段提及的首次登記稅情況,政府的舉措有如是促進告票收入,絕非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所為。
至於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從倫敦和新加坡的收費區依然擠塞的經驗,就知道是完全無效的交通管理系統。難以明白為何交諮會又再老調重彈。
另外,坊間有人建議香港實行如新加坡的擁車證制度。表面上這種以行政手段限制車輛增長,是非常有效的做法。但新加坡的擁車證一直存在炒賣問題,其中一個成因又是中國移民導致,就惹來不少民怨,直到去年重新發證才暫時遏止炒風。反觀香港,的士牌、小巴牌都有嚴重炒賣情況,甚至《道路交通條例》(Cap.374)第27條訂明不得轉讓,俗稱旅遊巴牌的客運營業證,都有人找到方法進行炒賣。要是香港實行擁車證制度,只會淪為一個投機市場,所以是絕不可取。
逾50萬輛私家車無可能一夜消失,但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遏止潛在的購買力,大幅增加首次登記稅和牌照費之餘,更必須取消「環保車優惠」政策。目前牌費制度,以每cc計越大排氣量越便宜──例如1,500cc為每cc $2.54,3,500cc則為每cc $2.09。有必要同時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建議政府參照物業印花稅制度,越大排氣量每cc計的收費越高,做到抑制高污染車輛的數目,真正以減排為目標,而非巧立名目助長汽車代理業績。筆者或會將早已擬好的建議提交予政府。
而與此同時,政府必須重整公共交通政策,尤其不能再死抱「鐵路是萬能」的思想,推動專利巴士發展空間,和改善小巴的經營環境,使小巴能提供無障礙運輸,方便殘障人士也方便有小孩的家庭和長者。完善的公共交通使市民乘車方便,就少了一個購買私家車的藉口。這是新加坡政府實行擁車證政策同時做到的事情。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