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導演的《太平輪:亂世浮生》受到的評論不是極差便是極好,幾乎沒有中立餘地。賣座情況是否如預期般理想,我不知道。有朋友認為應將歷史上真實的太平輪事件擴大宣傳,令人明白這部電影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多重象徵作品。近年不少電影老是強調本身的故事真實性,都說是某個真實事件改編,而跟荷李活另一電腦動畫真人電影對抗。若果吳大導也用這個方法,或者會令中國觀眾對劇中人面對的苦難有更同情的理解。也增加了購票入場的慾望。就像《鐵達尼號》預先張揚的災難,對票房不能不說有頗大的影響。
我在戲院內看到大部份觀眾發覺還有下集時,都出乎意料之外,實際上從宣傳上都曾經提及這不只是一部電影,卻非常低調沒被強調。原來對於所謂資訊發達的今天,資訊的流動其實不是自然自由的,有更多是有心人向我們「告之」的。我堅信觀眾更清楚知道「太平輪」不只不太平,還遇到撞船海難,死傷無數。那麼我們對登上這隻輪船的人物,有一個似乎看着他們去死的意味,而又不知道真正死的是誰,會對這部電影有更大的幫助。這種預知反過來可以增加觀眾對這部電影背景的認知,和準備看一部災難片的盼望心情,會提高票房的紀錄。這其實涉及到電影心理學的一些問題。也許我是用較cheap的想法,卻在朋友談論之餘,也想到電影的一些本質問題。
電影反映現實這個錯誤的思想,又或者電影是夢工場的偏見,已經深入人的腦裏。其實兩者都是錯的,電影是反映導演或者製作者,包括政府所要的現實。又或者現實的界定根本便沒有現實性。我看了《養慾之恩》這部電影,它也反映了現實,有人甚至說是日本311後的現實電影,只是透過養父養女不倫之戀來增加天意弄人的悲劇力量。《太平輪》其實也是一部天災和人禍製造而成的天意弄人悲劇電影。如果你不了解背景,便會覺得這是一部大時代愛情悲劇。而且還是特定幾個人的故事,絲毫看不到中國人民的悲苦。為甚麼我看《養慾之恩》會想到《太平輪》?因為兩者都令我想到電影的本質。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