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佔中:有大台,無盟主(社民連成員 曾健成) - 曾健成(阿牛)

後佔中:有大台,無盟主
(社民連成員 曾健成) - 曾健成(阿牛)

佔領曲終,但人心不死,如何開展第二波雨傘運動卻費煞思量。鳩嗚團四出活動,雖樂在其中,但累及無辜的潮聯入線小巴司機,周邊店舖也受到警方行動影響,出現「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困局,加上警方諉過及某些媒體的偏頗報道,民意支持未必持久。至於重新佔領,梁振英或重施拖延戰術,消磨運動意志。
啟動第二波之難,在於如何妥善應對眾多內外挑戰。其一,警方濫用公權力,如動輒包圍鳩嗚團,抄下身份證號碼,市民稍有不慎還會被拘捕,日後或遭檢控,心理負擔不輕。其二,行動需減少擾民,卻又擊中梁振英要害,以阻其龜縮拖延。其三,主流媒體往往偏頗扭曲,如「暗角打鑊」事件的處理手法,雖然真相迅速在社交媒體facebook傳播出來,但facebook透露其香港滲透率約為六成,而「Allin1Social」統計顯示全港facebook用戶當中,45-54歲組別及逾55歲組別分別為10%及8.7%,數據表明即使雨傘訊息於facebook叫好叫座,不代表在現實世界有同樣的傳播率。
此外,在佔領期間出現不同意見──撤還是留?要不要大台?要不要糾察?可以預見爭論還是會延續,然而反對陣營步伐不一乃常態,中外皆是,如波蘭反對派陣營在89年「半自由」選舉取得壓倒性勝利後,是否按原先的「圓桌會議」協議,讓波共領袖雅魯澤爾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出任總統,曾出現劇烈爭論。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期間,也有馬丁路得金代表的非暴力與麥爾坎.X代表之激進路線之分歧。
港人在佔領期間展現了卓越的創造力,處理這些挑戰應非難事,關鍵在於能否凝聚共識,減少內耗。南韓於87年舉行民主化後首次總統選舉,本來民心思變,反對陣營具有優勢,但獲中產支持的金泳三與受基層歡迎的金大中分裂,令盧泰愚僅以36.6%得票當選,反觀金泳三及金大中兩人合計得票達55%。
誠如美國政治學學者阿爾蒙德(Gabriel A. Almond)認為,「偉大領袖都是建立強大聯盟的締造者」(Great leaders are great coalition makers)。曼德拉所屬的非洲人國民大會與另一反對陣營因卡塔自由黨素有宿怨,與白人政府談判結束種族隔離政策時,雙方仍有暴力衝突,而非國大內部亦有激進派系反對談判,但曼德拉最終化解危機,成功結束白人統治。
由社會運動催生大聯盟不乏先例,如爭取八八直選運動催生民促會,八九民運促成了支聯會,然而時移世易加上網絡個人主義興起,過往由少數人說了算的「武林盟主」式聯盟難以復見,取而代之應是建基於平等互信的策略性平台。
策略性平台鬆而不散,成員間互不從屬,以商討日凝聚統合,當有行動共識,成員可自由組成聯盟,形式不拘,而倡導小組(facilitator)居中引線,調解分歧,而非由上而下發施號令,亦不會擔任發言人等角色,避免「騎劫」、「搶光環」等指摘。雖然此類型的聯盟不常見,但當初誰也想不到佔領可堅持七十多天,對嗎?

曾健成
社民連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