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良善的港人要受懲罰到幾時? - 李平

蘋論:良善的港人要受懲罰到幾時? - 李平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良善的人若對政治冷漠,就要給比自己差的人管治,作為懲罰。」一直承受這種懲罰的香港人,終於爆發了雨傘運動,關心香港政治、關心香港前途的市民多了,特別是年輕人多了。但遺憾的是,市民總體的政治熱情仍不高,雨傘運動因此不能如台灣太陽花學運一樣獲得有力支持、取得成效。更遺憾的是,面對梁振英政府開始秋後算賬、約見及準備拘捕佔領人士,市民的政治冷漠又讓梁振英有了「依法行政」的藉口,讓佔領運動的初衷再度被扭曲。良善的港人,究竟要受懲罰到幾時?
在梁振英政府啟動第二輪政改諮詢之際,「白票守尾門」論甚囂塵上,獲得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等人的大力推薦或支持,甚至有泛民名人參與修訂方案,搶盡政改諮詢的風頭。雖然泛民、學聯和學民思潮多表示不接受「白票守尾門」,但必須指出的是,即使北京接受這個方案,這也不是甚麼令港人委屈求全的普選方案,而是懲罰政治冷漠的港人的方案。以港人的政治慣性,屆時哪怕對政改方案再不滿、對提委會通過的特首候選人再不滿,多數人仍只會選擇漠然處之,不去投票,而不會去投白票。白票過半可能性微乎其微,反而有助中共欽點的特首候選人低票當選,讓中共可以在國際上吹噓自己實現了香港的普選。
如果說含糊以對「白票守尾門」論是梁振英推動假普選的軟的一手,旨在誘導市民參與諮詢,那麼,警方昨日開始約見佔領人士,甚至表明會於當日採取拘捕行動,就是其硬的一手,旨在阻嚇曾參與佔領運動的人士提出激進的方案或行動。兩者的共同之處,就是欺負政治冷漠的港人。有些市民跟着梁振英的論調起舞,只說佔領運動作為公民抗命的違法的一面,只強調佔領人士要承擔法律責任,全然不提抗命的起因是梁振英與中共剝奪港人真普選的權利,全然不提抗命的初衷。
香港一直有政治冷感的問題,大型選舉的投票率遠不及台灣、美國。從香港回歸後五次立法會選舉來看,投票率最低的2000年只有43.57%,最高的2004年也只達到55.64%。而台灣近兩屆總統選舉,2008年、2012年的投票率分別為76.33%、74.38%;美國近兩屆總統選舉,2008年、2012年的投票率分別為61.6%、58.2%。
投票率高低與選舉時的政治爭議程度有關,也與選民的政治熱情有關。港人多缺乏政治熱情,一方面有歷史原因,既受英國長期殖民統治影響,又受回歸後北京「殺局」(廢除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影響,令市民覺得在現有政治制度下,投票改變不了政治;另一方面,香港原本享有的法治、自由和經濟環境,也令港人可以把追求個人財富的增長作為主要目標,不必擔心政治的困擾,在都市忙碌工作,抱持的卻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的心態。
在去年雨傘運動爆發後,有大專生發表致市民的公開信,指出政治冷感的可怕之處在於「令你沉溺於自己的世界,看不到其實你有擁有的,都在一點一點消失」。對中共蠶食香港核心價值的溫水煮蛙的警覺是令人欣慰的,年輕一代的覺醒是令人欣慰的,但總體上市民對政治冷漠的趨勢並未改變,過往可以坐視梁振英和中共打着法治旗號閹割《基本法》,為特首普選設限,如今又可以坐視梁振英拘捕爭取真普選的人士,為偽普選鳴鑼開道。港人為甚麼還要如此接受行騙長官的管治?還要接受如此的懲罰?難道犧牲了我們這一代,還要犧牲下一代?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