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五個可能性(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政改五個可能性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政府將開始第二輪政改諮詢。在此輪諮詢,政府還未把具體的方案提出來,要留待提交給立法會的議案時才會揭開其最後底牌,雖然這底牌是甚麼,要估也不是太難。但一天底牌未揭,政改的發展仍可以存在多個可能性。
一、最保守方案:提委會的組成會是完全按選委會的規定,入閘門檻甚至可能比八分一更高,所有候選人都要按八三一決定的框架,要得到一半以上委員支持才可出閘,而最多只可以有二至三位候選人。可以預見這麼保守的方案必會引發另一輪的抗爭行動,而也必不可能得到立法會全體議員的三分之二支持。政制會原地踏步,由政改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及衝突只會加劇。
二、小修小補方案:梁振英提出過把提委會四個界別中的團體票改為個人票,或還會修改界別內議席分配,或在原有的四大界別內加入一些新的界別,以擴大提委會的代表性。這種方案無論如何小修小補,也難以符合真普選的要求,故也會與最保守方案一樣,不會在立法會得到通過。政制也是會原地踏步。
三、民主程序方案:這種方案是在提名程序中做工夫。陳弘毅教授最近提出的建議屬這類。「入閘門檻」維持在八分一,得到八分之一提名委員會推薦的可成為參選人。他估計會有兩名建制派及一名泛民人士能成為參選人。三名參選人組成一張名單,由提委會就整張名單投票,若名單有過半數提委支持,名單上三人都可成為正式候選人。但若名單得不到過半票,則分拆名單,逐一投票,最低票者出局。其餘兩人組成一張新名單,而由提委會就名單投票,逾半數支持,名單內兩人出閘。
另外的方法是在產生了參選人後,政府會進行一次全港性的民調讓港人對各參選人表態。結果會提供給提委會委員參考。
這類方案是要在八三一的框架下想方法令選民有多元的選擇。但因這種方法在現有的制度局限下,是依靠政治操作去令多元選擇才能出現,而非從制度設計上來達致這後果,故支持真普選的人會否接受仍是未知之數。以現在政治互信那麼低的情況,要令這種方法成功的政治操作會很難出現得到,故被接受的機會不會太高。結果還是很大可能被否決和原地踏步。
四、守尾門方案:陳弘毅教授還提出在投票時也要計算白票數目,若白票數目逾半,選舉無效。提委會可選出「臨時特首」,任期待定,期間再舉辦一次普選,重新由提名階段開始。這是與上一類方案一併提出的,陳教授可能希望兩者加起來或能爭取到泛民主派的支持。
這種方案其實並不是賦予公民直接的政治權利去選出他們的特首,而只是一種否決候選人的權力。若出現白票過半令選舉無效,設計者希望能迫使中央或提委會包容更多不同背景的候選人。但以港人一貫務實的想法,出現白票過半的可能性不高。因此與上一類方案一樣,即使只是要實行其設計的目的,也要依靠很複雜的政治操作。就算與上一類方案一併考慮,也未必能把方案的民主程度提高至可接受的程度,除非政治互信在不知甚麼情況下能重新建立起來。因此其命運應也會是與上述的三類方案一樣。
五、真「袋住先」方案:政府一直都說要港人「袋住先」,但卻沒有具體說明如何「袋住先」。「袋住先」應是指一七年的方案並不是終極的方案,而二二年的方案是可以進一步改進的。只是由政改三人組或現任特首承諾二二年方案會有改進是不足夠的,因到時他們也未必在任。要有承諾,就必須由人大常委會以正式的決定來作出。改進的承諾也必須是很具體,即清楚規定二二年的方案是肯定可以符合真普選的要求。
但即使有這種真正的「袋住先」方案,那也未必可以得到泛民主派議員的支持,唯一的機會是進行另一輪民間全民投票,讓港人就這方案表態,才有可能說服泛民主派議員支持「袋住先」。但人大常委會作出這種正式的承諾並進行民間全民投票,政治上實行得到的機會都是很低。
看過這些不同的可能性,政改以立法會否決及原地踏步為終結,看來應是差不多可以肯定的了。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