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才是改變世局主角(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德國才是改變世局主角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常常有人說,冒起的中國、在國際政經舞台上大展拳腳的中國將是改變世局,重寫二戰後國際秩序的主要力量。但看過最新一期《Foreign Affairs》一篇"Leaving the West behind"的分析後覺得,德國才是改變世局的主角,中國頂多仍是配角而已。
作者Hans Kundnani在文中沒有拿中國跟德國作甚麼比較,而是集中看德國在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默克爾主政後對外關係及政策的微妙轉變。他舉出了多個事例說明德國朝野如何重新為自己定位,努力建立自己的國際政經網絡特別是跟俄國及中國建立密切關係,不再緊跟在美國老大哥後面,甚至跟「西方陣營」有點若即若離。
最新近的例子當然要數烏克蘭危機。在俄羅斯突然出手吞併克里米亞及令烏克蘭東部地區陷入內戰後,美國及北約大部份成員國都希望採取強硬回應,實施嚴厲經濟制裁,大幅減少貿易往來、投資及冷凍經濟關係等。但德國總理默克爾一直不同意,反而自行採取外交主動,一再跟新沙皇普京作長時間直接對話,游說普京放軟身段作輕微讓步,以免局勢太僵沒有轉寰餘地。
只是,普京愛面如命,又要向國民交代,不可能把吞進肚子裏的克里米亞吐出來,「鐵娘子」雖游說無功,但仍不願實施制裁,直到馬航客機在烏克蘭懷疑被親俄武裝分子擊落,德國政府才願意加強制裁。不過,默克爾政府仍努力向俄國方面表示一切還「有得傾」。而德國民眾對制裁的支持也遠低於其他西方盟國,還有支持加強制裁的記者收到大量批評的電郵指他是「好戰分子」。
另一個德國在外交上自行其是的例子發生在2011年的利比亞危機。當時,利比亞「起義軍」跟利比亞領袖卡達菲的政府軍激戰並處於下風,西方大國包括英、美、法希望以空襲協助起義軍,藉機除去卡達菲。在聯合國安理會討論授權採取軍事行動議案時,英、美、法投票贊成,反對及棄權的是中國、俄羅斯,而德國居然站在中、俄一方,投下棄權票,不願支持她在北約及歐盟的主要盟友。
另一方面,德國跟中國的交往也比其他西方盟國更積極。德國企業樂於進入中國市場及分享技術,德國政府則跟中國每年舉行雙邊全體內閣會議,全面檢視彼此政、經、文化等關係有何波折,有何問題。雖然德國政府強調中德的密切關係主要在經濟上,跟政治無關,但經濟政治利益本來就不易分開,兩國在金融海嘯中更發現雙方共同立場越來越多,包括對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有不滿。這些共同點可能促使雙方在其他領域合作,令美德之間歧見越來越大。Hans更估計,假若美中日後在亞洲爭議如釣魚島發生衝突,德國隨時可能保持中立而不會支持作為盟國的美國。
當然,德國跟美國及西方陣營仍有大量正式及非正式的政治軍事經濟聯繫,不容易一下子各走各路。但越來越多迹象顯示德國正努力多走自己的道路,多與新興大國中、俄、印度交流交往,少一點跟美國及西方陣營綑綁在一起。要知道德國是歐盟的龍頭,經濟實力強大,地緣政治位置重要,一旦她選擇走一條更獨立的路線,在國際──政經問題上跟美國或英美這個西方陣營核心保持距離,那北約將大大削弱,歐盟跟美國的齟齬將擴大,美國對IMF等國際金融架構的主導權將被削弱。中、俄則會在西方陣營有一隻「木馬」(Trojan Horse)令他們少點壓力,多些空間。這些變化加起來將會令二戰以來的國際局勢逐步變形,牢不可破的西方陣營大大減弱,甚至只剩下英美同盟。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