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生活:千人塱原收割 教下一代惜食

蘋果生活:
千人塱原收割 教下一代惜食

【本報訊】活在石屎森林割斷人與土地的關係,冷冰冰的圖書與螢幕,成新一代認識自然唯一途徑。長春社聯同香港觀鳥會舉辦第九屆塱原收成節,冀以親身落田收穫農作物及天然土窯烤食,重拾人與大自然的聯繫。不少家長趁機與子女體驗田園生活,兩日共1,000名額報名時已極速額滿,主辦單位指來年或考慮加推至三天。
記者:佘錦洪

五歲的Marco在父母陪同下昨首次踏足農田。父親陳先生指,城市長大的小朋友僅由書本中認識大自然,感受不深刻,經常以為所有東西均是「喺超級市場度嚟」,從未見過農作物如何生長,「蘋果究竟係樹嚟定係棵草嚟,佢要見過先知」。
四歲的鄭旻翀手舞足蹈,在大地裏掘到人生第一粒馬蹄。鄭太冀兒子透過實地參與農夫工作學懂惜食,「佢平時會偏食,同佢講要珍惜食物,不如帶佢嚟感受一下」。

小朋友首次落田

塱原收成節1月4日及10日舉行,供參加者體驗簡樸田園生活,落田挖掘馬蹄及慈菇,又嘗試在義工指導下自行砌出土窯烤煮農作物,現場亦設不同攤位介紹本地農業及於塱原濕地棲息的候鳥。
經常在不同戶外活動擔任義工的盧小姐希望,參加者有不同於石屎森林的經驗,真正享受大自然。
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許淑君表示,或因曾參與的家庭覺得好玩,孩子亦能從中體會保育重要性,故將活動口耳相傳,早前開放網上報名時,伺服器一度「逼爆」,擇日重開後兩日共1,000名額於10分鐘內極速額滿。她指明年適逢活動十周年,或考慮將收成節增加至三日。
長春社副主席侯智恒表示,不少小朋友可能是首次落田,一天半天的活動雖然很難令他們學到甚麼,但希望這種接觸泥土的感覺可起潛移默化之效,「泥土其實係食物嘅來源,其實佢哋唔係污糟嘅」,漸漸明白甚麼是農田與食物。
侯智恒指經過九年與農夫合作,塱原濕地的保育工作已見成效,現時已有逾300種鳥類棲息,包括曾因過度捕獵而瀕危的禾花雀。

城市裏長大的孩子初踏田園,拾起禾草即興玩耍。

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