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沙鑊中轉

反沙鑊中轉

潮州人,生性慳儉勤奮能吃苦,對食卻格外講究。傳統潮州菜原料普通,用的都是尋常食材,但卻粗菜細做。無論宴席菜還是家常小吃,一菜一飯,無不體現潮菜的嚴謹、精緻,與其個性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食在廣州,味在潮州」,潮菜在粵菜系中另闢蹊徑,單是一道需要不停翻炒又翻炒的反沙芋,已是一絕。

記者:何嘉茵

攝影:黃子偉

反:鐵鑊炒糖漿

最考工夫是把沙糖均勻地包在芋頭外層,力度要準確,否則芋頭會散掉。

芋頭向來被視為賤物,天生天養容易種植,潮州菜卻用它粗菜細做。芋頭對潮州人來說尤其有非凡意義,有護子護孫的意思。潮州人嗜甜,愛用芋頭做甜品,其中芋泥、芋酥、反沙芋稱為「芋味三絕」,莫不有非凡魅力。僅用芋頭與白糖的反沙芋,是很花工夫的菜式,現時只有部份潮州大飯店才有供應。
晚上六時許,踏進「新城潮州飯店」,格局街坊地踎,人多嘈吵,是全九龍城開得最夜的一間打冷店。甫進入,已聽見老闆張成坤向客人說:「做反沙芋好快手,但要趁熱食先好味,放得耐口感始終差少少。」一間打冷店,竟有反沙芋!他今年六十歲,東莞人,一入行已在潮州菜館打工,做的是潮州手工菜,約二十年前自己做老闆,開了間打冷店,人手有限卻不忘手藝,經常親身上陣。話口未完,已逕自走入廚房忙個不停。

反沙芋,一定要趁熱吃,外皮香酥鬆甜,芋頭和沙糖口感很配合。$60(a)

老闆張成坤手腳快,擅長做手工菜式,經常親身上陣。

唯獨芋頭 方配反沙

潮州人習慣把白糖稱為沙糖,反沙即是把沙糖煮溶為糖漿,經冷卻後又成為固體的糖粉,由於糖漿凝結後像滿地黃金,所以潮州人為它安了一個好意頭名字──「金玉滿堂」。做反沙芋,要先將芋頭炸至表面稍黃,難度最高是煮糖,要把握火候,時間不足,煮出來的糖水會太稀;若過時,糖容易煮焦。
但見張成坤將沙糖、水、少許葱油等放入鐵鑊,用中火開始煮糖,由於糖容易燒焦,所以過程中要不停攪拌。「雖然花嘅時間唔長,但每個步驟都要好準確,尤其煮糖一刻,短短數分鐘已經係好唔好味嘅關鍵。」之後放入芋頭,迅速離火不斷翻炒,轉眼糖漿結成粉狀,變成一層白霜般包在芋頭外層。「要做到起沙先可以裹住芋頭條,不斷翻炒先裹得均勻,炒得太大力芋頭會散,太細力芋頭又唔上沙,好講經驗,每次炒完手都軟。」忙不迭將它送入口,外皮香甜得很,咬入心,芋頭粉糯帶點鬆化,有淡淡葱油香。至今,未曾見過其他食材用作反沙,相信只有芋頭,才能和反沙的技藝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

如何反沙?

芋頭削皮洗淨,切成長方形,用中小火炸至浮面即可。

放白糖、水及葱油入鑊,用中火煮糖,其間不斷攪拌。

煮好糖漿後倒入炸好的芋頭,離火不斷翻炒芋頭,讓糖漿均勻裹上芋頭塊,炒到糖變成白霜起沙即可盛起。

凍:家常魚凍保鮮

「潮州冷」大廚陳成池說:「呢個鯇魚凍只有老一輩潮州人先識食,好多後生仔連見都未見過。」他是潮州普寧人,每當提起鯇魚汁便雀躍萬分。「我哋潮州人好鍾意食魚,昔日喺鄉下冇雪櫃,又怕浪費,所以就做魚凍,用嚟送飯送粥,係老一輩集體回憶。𠵱家物資豐富,有太多選擇,呢一代點識欣賞。」眼前這個奶白色啫喱狀的鯇魚凍晶瑩剔透,是潮州古老涼菜,坊間難尋。昔日在未有先進冷藏設備的歲月,要在寒冬放在室溫,待鯇魚湯凝成瓊脂狀成為魚凍,所以本是冬令食品,引證了潮州人節儉的本性。
鯇魚凍做法不難,先將鯇魚起骨熬出奶白色魚湯,用魚露吊味,之後將其冷卻凝固。由於魚本身膠質重,製作時不用放入魚膠粉,便能造出這種獨特的質感。原以為魚凍很腥,小心翼翼夾起送入口,味道如濃縮十倍的鯇魚湯,魚味極濃郁,入口即溶,毋須蘸汁醬已非常鮮味,比北方的肉凍更鮮香。

鯇魚凍,奶白色啫喱狀,放涼後很易夾斷,入口冰涼嫩滑,濃縮了鯇魚精華。$88(b)

大廚陳成池

如何冷凍?

放入薑葱後,把鯇魚尾煎香。

加清水、魚露及紹酒,熬成奶白色魚湯。

放涼後,與魚腩肉混和,現時天氣,可在室溫放涼大半天待凝固或放入雪櫃,上碟前反轉即可。

裹: 蛋白皮薄如紙

潮州宴席菜還有菊花石榴雞,雖以菊花和石榴命名,但其實是以蛋白包裹雞肉等餡料而成,因包子形態似石榴,用唐芹束起後蛋皮散開似菊花,又以雞肉入饌,故有此名。
這是很精緻的菜式,製作用來包裹餡料的蛋白皮很考工夫,蛋白皮要厚薄適中,太厚影響口感,太薄則包不住餡料,煎時要控制好火候,煎得過火會變嚡。陳成池說:「呢道菜睇落簡單,但蛋白皮要做到薄如紙先叫正宗,𠵱家冇幾多師傅識得煎,尤其係新入行嘅師傅。」咬開幼滑的蛋白皮,細碎雞粒和餡料在口腔散開,別有一番滋味。

菊花石榴雞,束好的蛋白皮散開後形態似菊花,非常精緻,$120(b)。

石榴雞精髓在蛋白皮,要煎得薄如紙,保持幼滑口感才算正宗。

燉:荷包鱔重火候

荷包鱔,是潮州菜的宴客名菜,喻意荷包腫脹,很講意頭。
「潮州冷」的做法是先把白鱔切段去骨,插入切條的芹菜、冬菇、紅蘿蔔及金華火腿,用鹹菜葉包裹成荷包形,用老雞熬的上湯燉成。材料平凡,但工夫繁瑣,加上煮得好很難,所以甚少人做。燉湯重火候,湯要清,鹹菜、鱔和唐排的比例要掌握得好,每一種食材的味道不能太搶,最難是白鱔要腍而不散,保持口感。

配料有鹹菜、肉排、冬菇、紅蘿蔔、芹菜、金華火腿及起骨的厚身鱔肉。

荷包鱔精髓在清湯,燉兩三小時鱔肉仍保持企身,不會散掉,有鹹香味,每位$88。(b)

烙:煎出鹹甜金黃

烙,在潮州方言有煎餅的意思,是常用烹調方法,一般是用粉漿或蛋液烙好後凝固成圓餅狀。潮州人會以不同的食材製作煎餅,如水瓜烙、蠔烙、金瓜烙和粟米烙等。
張成坤說:「昔日潮菜宴席一般都有烙呢種菜式,尤其係甜甜嘅番薯烙,會當作頭盤奉客,先吃甜後吃鹹,至少有上百年歷史,𠵱家已經演變成平常家庭小食。」水瓜烙一般分鹹甜,他做的是鹹版,以番薯粉及雞蛋開粉漿,加入蝦、魚露而成。油和粉漿不能多放,多了便變了粉糰,入口會變得油膩,不夠爽口。看他把鐵鑊裏的油燒至滾起,倒入已混合好的粉漿及材料,按平以慢火煎,若將兩面翻轉,由於粉皮薄面積又大,所以要將鑊完全拋起,才煎得完整不致爆開,每次粉皮被拋高,我都屏息靜氣,深怕他失手。「將兩面煎至金黃色,睇起嚟好簡單,但好考耐性,唔能夠用猛火煎,若果火候掌握得唔好,就會變得太硬或者太軟,最重要都係心機。」

水瓜烙,兩面煎至色澤金黃,乾身香口,不油膩。$50(a)

烙多混以番薯粉、雞蛋或鴨蛋而成粉漿,可配有不同食材。

要煎至兩面金黃,要將粉皮拋高反轉,每次都害得我屏息靜氣。

粵菜三大流派之一

粵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起源於廣東省潮汕地區的潮州菜,便跟廣府菜和東江菜同屬粵菜三大流派。潮州菜已有過千年歷史,早在盛唐,潮汕人已有相當水平的烹飪技藝,不僅能利用當地的海產烹煮帶有自己地方特點的菜餚,而且還曉得用鹽、醬、醋、椒和橙等做調味佐料。久而久之,形成了獨特的南方烹飪流派。

a.新城潮州飯店
九龍城衙前塱道30號地下

b.潮州冷
大埔舊墟直街4-20號美新大廈A2地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