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破碎家庭不是放棄藉口,無父無母也可自強不息。年僅15歲的梁嘉誠,父親姓甚名誰也不知道,但謹記母親臨終遺願,「一定要考上大學」;林婉雯自幼住在寄養家庭,努力考入港大,立志當社工,報答曾扶她一把的有心人;還有跟外公長大的小樂,面對逆境不言棄,誓言做一個出色的會計師。三人昨獲社會福利署嘉許,人生添上第一道彩虹。
記者:王家文
母親只有小學程度,經常叮囑兒子一定要學有所成,升讀大學,「最好讀埋碩士、博士」。母親病逝那年梁嘉誠9歲,他牢牢記住亡母的遺願。在喪禮上他心情平復,直至按掣一刻,親自把母親遺體送進火化爐,終放聲大哭,「喊咗成個鐘」,從此母子天人永訣。
嘉誠今年15歲念中四,自幼跟母親相依為命。他只知父親在他出世後便「走佬」;偶爾才從母親口中打探到,「如果阿爸冇走佬,原本有個阿哥同家姐」,其他事母親絕口不提,「提起啲傷心事,都唔好逼佢」。他坦言想見父親一面,遺憾連父親的名字都不知道。母病逝,父離棄,頓成孤兒,他獲社署安排住兒童之家至今。
「見到其他人都有爸爸媽媽,我都有些少傷心,不過忍住冇喊」。剛升讀中一,學校舉辦親子旅行,「我好想去」,無父無母,老師做他的監護人。旅行當日,有同學母親問他為何沒有家人隨行,他撒了一個小謊話,「我話因為工作問題,當然其實都係呃人」。往後每年親子旅行,他都繼續參加,「都習慣了」。
盼做精神科護士助人
有兩個要好朋友知道嘉誠來自破碎家庭,其中一人是他主動說起。對方在小康家庭成長,一場金融風暴被迫破產,父親要北上工作,母親情緒不穩曾經自殺。「我覺得同佢好相似,講咗個經歷畀佢聽,佢都好明白我感受」。
這些年入住兒童之家,嘉誠跟一名「煮飯姨姨」感情特別要好。有次成績下滑,他沮喪不已,煮飯姨姨給予鼓勵,「冇人唔會成績下跌,只要下次努力,一定追得番上」,還不忘提醒他,「你要努力未來先可以入到大學,完成媽媽嘅心願」。小時候夢想做科學家,長大後嘉誠希望做精神科護士。他說有人認為是厭惡性行業,但他並不認同,「精神病患者都係人,只係有啲人腦部有問題,或者受到好大(精神)創傷,但我哋應該對待佢哋同普通人一樣」。
社會福利署跟東華三院昨舉辦年度活動「壯志驕陽2015」,嘉誠跟43名受社署監護的兒童及青少年獲頒嘉許狀,以表揚其學業或社會服務的優秀表現。截至去年11月底,因家庭狀況需要而受社署署長監護有657名兒童及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