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林婉雯都住在寄養家庭。小學手冊上的父母親名字都一樣,填上「寄養家庭」四個字,同學看見在背後偷笑,「當時係好唔開心」。幸得社工的一句話:「唔使驚人哋笑,因為呢個唔係你嘅錯」,她才釋重負,因為父母離異她沒得選擇,一個完整家庭也沒法強求。她能夠做的,就是將來當社工,扶助同路人,也報答曾經施援手的有心人。
被同學嘲笑,感覺一點也不好受。那時候婉雯在沙田念小學,大部份同學都擁有完整家庭,「唔開心㗎,因為你見到個個都有爸爸媽媽錫,雖然寄養姨姨都錫我,但感受到係唔同」。她有時也會問自己,「點解要係我?」
幸獲寄養姨姨疼錫
後來轉到天水圍念書,眼見同學家庭完整,卻經常嘈交,關係欠佳;她慶幸自己得到寄養姨姨的疼錫,考文憑試時給她一個擁抱,留給她的湯水,「呢啲支持其實好重要」。
自幼父母分離,較為親近的父親,在她念中四時突然心臟病發離世,那段日子最難過,既要面對喪親之痛,又要忙於應付新高中學制,「好傷心,嗰排特別辛苦」。逆境再壞也撐得過去,但歧視卻最難受。近年社會常標籤綜援戶是「懶人」、「社會寄生物」,她也是綜援受助人,「嗰陣時都有俾人笑,係好傷心嘅一件事,覺得都唔係我嘅錯」。
那時候社工跟她說:「你𠵱家用緊社會資源,因為你冇得揀。當你長大之後,都希望你貢獻番社會,或者做番一個社會資源」。婉雯現時在港大念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三年級,立志當社工,從事兒童或寄養服務工作,「自己係咁多年嘅服務使用者,有啲嘢你細個聽番嚟,但影響到你𠵱家」。正如在成長路上跌宕時,社工的勉勵說話,一字一句,她都銘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