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不是很會計數嗎? - 林夕

行政會不是很會計數嗎? - 林夕

「來到這個時間,依然……係去到最後關頭!」「每個人,被迫發出一個最後的吼聲!」「現在已經是全民皆兵!」還以為這是一齣慷慨激昂的抗戰劇。
不,股東對注資互相推諉:「等於被家庭趕走的人,現在家裏破產再叫我回來養家裏的人……現在怎麼好意思叫我們幫點忙?」這分明是家庭倫理爭產肥皂劇的對白,又家庭又家裏人,簡直肉麻當有趣,聽在這「大家庭」裏做阿四的耳裏,做到過冬也怕無骨落地,聽到這裏更是骨鯁於喉,不吼不快。
物極必反,反倒懷念起良心台主打鬧劇的年代,股東負責跳馬舞、藝員負責聽宮雪花教藝人心得,不要問為什麼會是宮雪花,這情況有點像政府,只要稍為個人身段着想,何必蹚這渾水。
鬧劇鬧下去,果然變悲劇。自問沒嚐過半份糧的滋味,但略略知道什麼叫等待。最難熬的,未必就是小龍女要楊過等十六年──如果小龍女有誠意有能力,敢打保票,那麼,楊過至少可以安安樂樂,想幹嘛幹嘛去,不用呆呆地待在絕情谷裏。人與幸福最遠的距離,就是還有未出的半個月糧,在面前晃來晃去,卻只是口頭支票,會有的,應該會有的,但是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如此,你等也不是,不等,又不曉得前面還有什麼在等你。
現在,居然還把這等待的酷刑化為一個節目,要是收視爆紅,或許還讓缺糧的員工感受到「廣大」觀眾的關注假想成關心,但是,689也有知心友、龍蝦也有花生友,亞視義工,還遭人嘲笑傻癡癡。當然,倫理悲劇少不得一個被難為了的家嫂,如果我是葉家寶,唉,恕我不能不想起,亞視就像當今政府。之前舞大旗當丑生的,都是出錢買自己出鏡,把良心當玩具的,受人薪水的執行董事,何必。
今天良心台鬧成這樣,不正正是特首會同行政會議所擔心的境況,擔心王維基實力不夠,擔心到把新牌照由三變二的所謂理由嗎?政府的手,既然伸展得那麼長,搶過了商人的算盤自己計數,剝削了投資者承擔風險的機會,數,可不可以算得精一點?財政預算盈虧年年失準,沒關係,那可是人家的生意,觀眾的福利。
事到如今,香港電視失牌,你說不是一男子獨斷,只是商業考量,為觀眾着想,亞視的收視與收場,證明觀眾不只會看電視。天不看,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