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這個人,就是怪。他的歌,很地道,甚至乾脆以地區命名,由大埔到九龍城,由蘭桂坊到尖沙嘴,偏偏填上英文歌詞;明明是怕醜仔,卻夠膽死坐順風車橫越歐洲,拿着結他,在街頭自彈自唱。最離奇的是,在人人嚷着移民的今天,這個在英國長大的另類港仔,卻矢志回流,以鏡頭和歌聲,追尋香港回憶,「想做個地道嘅香港人」。離開,是為了回來,他是網絡唱作人徐嘉浩(Kevin)。
記者:呂麗嬋
走進Kevin位於火炭工廈的一人工作室,映入眼底的,是混雜了港味的英倫氣息。在曼聯球星簽名相與米字國旗地墊之間,是地道的香港道路指示牌和街市豬肉檔紅燈。「讀完中一已去英國,但15、16歲已下決心,將來一定要返嚟」。在倫敦,這個愛曼聯愛到自薦到奧脫福工作的波牛,地球走了一圈,最懷念的,是小時候樂而忘返的大埔廣福球場。
「除咗喺英國嗰十幾年,自細喺大埔生活,之前陳果拍咗套《紅Van》,觸發我為大埔寫首歌、為呢個地方拍片做紀錄」。拿着相機上路,從廣福道到大埔新街市;從大尾篤小巴站到廣福球場,大街小巷,剪輯成港味滿瀉的網絡歌曲《Tai Po》(大埔)任人下載,「可能都係熟悉嘅地方,但冇諗過咁受歡迎」。獲數萬點擊率,罕有打進主流電台英文歌曲年度推介榜,猶如強心針。
老區人情引共鳴
上月,他又創作了《Kowloon City》(九龍城),老區人情,一樣引起共鳴。「九龍城好多食肆,一講起食,就會諗到呢度,我有個小學同學係城寨原居民,加上阿姨喺度住,成日去」。地道泰國菜館,碩果僅存的老式校服店,由七彩生果檔到應節大閘蟹,中日泰地標食肆凝進鏡頭,熟悉的城市風景、難忘的集體回憶。有網友戲稱他是「區歌」之王,他打趣謂要拍勻18區有難度,但下一站,希望寫一首屬於灣仔的歌。
「我鍾意有歷史嘅地方,灣仔新舊夾雜,應該好有趣」。生於小康家庭,父母做醫護工作,12歲被送到英國寄宿學校讀書,「喺香港只讀過一年中學,但嗰一年,大班同學一齊去踢波,識咗最好嘅朋友。最期待農曆年,會因為唔可以同家人過生日,覺得好失落」。失去過,特別珍惜,別人渴望往外走,大學主修藝術史,卻矢志回來。
回港後,做過畫廊,又做過風牛馬不相及的playgroup教師,唱作人的美夢,卻很遙遠,「嗰時啱啱興起將自彈自唱片段放上網,我都係一分子」。朝早工作晚上創作,儲了幾年錢,半年前下定決心辭職全職創作。只是,唱作人的寶號再響亮都好,還是要生活,「收入唔穩定,平時都係靠出騷同儲蓄維持生活」。剛過去的聖誕,別人慶祝佳節,他就忙着為公司派對獻唱應節歌。
但他沒有自怨自艾,「我希望用幾年時間,全力以赴,睇吓得唔得,可能一年之後,我又搵番份朝九晚五嘅工,打回原形,但至少試過,將來唔會後悔」。勇往直前的性格,三歲定八十,「喺英國讀大學嗰時,我就試過同一個唔認識嘅喺網絡識嘅朋友,以坐順風車方式,由倫敦出發,途經法國同葡萄牙,到非州北部摩洛哥」。
以自給自足為傲
這次旅程,讓Kevin學懂人生中的無限可能,「人在路上,好多嘢,都要自己搵辦法解決」。出身小康卻不離地,以自給自足、不靠屋企資助尋夢為傲,這個八十後,相信在自由資訊下選擇的力量、更相信事在人為,「網絡世界無限大,可能好多人覺得,唱廣東歌、要惡搞同搞笑先會受歡迎,但我覺得,唔係只有一條路可以行」。由奧脫福回到大埔廣福球場,仍然天大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