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萬眾期待!
請不要過份幻想,誇言只應用於福滿樓熟客,經七個多月重新裝修後她再以驕人姿態面世,好友「皇上」第一時間設宴招待饞嘴友好,廂房名字叫「西關」,讓我們也飄飄然像大少爺般模樣。
「太鹹了!」席間一位大少爺喊道,說的是一味紅燜龍躉翅,此菜味濃但厚厚的龍躉皮吸了香濃風味,已感比花膠還勝一籌,心裏正作此想之際,另一大少爺向老婆大人說:「龍躉正合我意,你興趣不大便讓我代勞。」愛夫心切的老婆隨即把嘴邊那碗龍躉翅奉上。
一班好友同對美食不陌生,但對同一道菜式卻有不同反應,皆因我們有着不一樣的嘴巴。Julia Roberts的嘴巴比我們大,是遺傳因子所致。既是如此,嘴巴裏的味蕾(Taste Bud)有所不同也是因為遺傳因子所致,例如對苦味的感應是由TAS2R38因子(Taste Receptor 2 Member 38)控制,此因子起碼有三種不同的變異(Polymorphisms),而每種變異對苦味的敏感度皆有所不同,故此有人可以吃得很苦,而有人卻對點兒苦味也受不了。
除了遺傳,後天文化影響也大,中國人到了秋涼便想起那碗熱辣辣蛇羹,但對歐洲人來說吃蛇簡直是天方夜譚。就算在中國這片大土地內也有極大的飲食文化差異,廣東人會對油多味濃的北方菜不習慣,而北方人又會對四川的麻辣避之則吉。在哪裏長大那裏便是家鄉味兒,若家鄉餸菜偏鹹,那麼鹹味便是好味;若家鄉味偏甜,那麼甜便是好味。
另外,身體健康狀態也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反應,簡單如鹹味便是代表着鹽份多寡,而鹽的主要成份鈉(Sodium Chloride)正是高血壓患者大忌,當血壓高患者遇上鹹味,就算是口裏感覺良好,但心裏也不是味兒,壓力大嘛!轉頭血壓飆升,醫生罵老婆又嚕囌,多美味的東西也惟有拒絕。
不一樣的嘴巴對同樣食物帶出不同的感覺,不一樣的思維對民主也會帶出不同反應。若民主是一隻皮脆肉香的清遠走地雞,有人說要油炸,就如千頌伊般送着啤酒吃;也有人說要在皮下釀上黑松露菌慢煮(Poulet Demi Deuil),法式美味夠氣派;更有人說要簡簡單單地清蒸,這樣才會原汁原味。處理方法不同會帶出不同味道,但不會有好壞之分,因為不同嘴巴會為味道帶來不同定義。
民主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別人的自由意願,別要把一己思維強施於別人身上。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