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樂從外公口中才知道,母親在她出世後不久就因車禍過身;在她還未夠一歲的時候,只見過父親一次,從此與父親不相往來,「淨係傾過兩次電話」。父母的樣子已記憶模糊,在香港的親人就只剩下年邁的外公和舅父,點滴的親情令她在逆境中自強不息,沒有怨天也不尤人,夢想將來當個出色的會計師。
小樂念中三,一歲起入住保良局,升上小學後便居於東華三院兒童之家至今,90多歲的外公會間中探望。
父親在內地居住,這14年來二人只通過兩次電話,她坦言感覺陌生,「傾咗一陣就收線」。她僅從外公口中知道父親在內地開店舖,但不知道住在哪個省份。她曾想過到內地探望父親,最終沒成事,始終感覺關係不太親密,「唔係溝通好多」。
兒童之家做大姐姐
沒有父母照顧,要由社署監管。小樂念小學時總是遲交通告,因為「家長簽名」一欄要待社署蓋章。有時候班主任大聲詢問,同學就會知道她的背景,然後竊竊私語。面對逆境,小樂沒有當作藉口,更積極面對,為自己的成長路上添滿色彩,每逢暑假便學習乒乓球、壁球、網球等運動,又當義工;在兒童之家更自發擔當大姐姐角色,協助照顧其他年幼兒童。
「我細個都好百厭,好鍾意駁嘴。」小樂笑說,小學時不喜歡上課,英文也不好,直至升上中二後,遇上原任教高班的嚴格班主任,「好有一種無形中嘅威嚴」,自此學業成績改善。好動的她喜歡計數,討厭死背書,志願是成為出色的會計師,昨成為獲嘉許的44名兒童及青少年之一,向理想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