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湯遜繙譯巴比倫泥塊上的楔形文字時,竟發現一條六千年前古人用來治療頭痛的獨步單方:
一)首先,找來處子的毛髮
二)請女長老在患者右邊將毛髮織成繩子
三)在患者左邊用繩子打七個結
四)然後背誦埃里都的咒語
五)用繩子圈着患者的頭
六)再用繩子圈着患者的頸
七)再逐一圈着患者四肢
八)在患者四周灑聖水,禮成。之後,頭痛便化作一縷輕煙,隨風飄散
用了這古方,頭痛是否真的會如輕煙般消散?當然會,常見的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等,發作通常持續數小時,其間又要找處子,又要織繩子,又要箍頭、箍頸、箍手、箍腳,磨磨蹭蹭的,搞得嚟乜痛都好番喇。古時沒有止痛藥,所以巫醫便做些小動作來拖延時間,到症狀好轉,自己也能名正言順上前邀功。
很多日常小毛病其實都會隨着時間自動復原(Self-limiting Illness),感冒、腸胃炎、環狀疱疹、扭傷等均屬此類(例子多不勝數),醫生的干預能減輕症狀,卻未必加快痊癒。舉例說,假設感冒的周期是七天,第一天,患者見醫生甲,開了三日藥;第四天,患者只是稍為好轉,便改看醫生乙,乙再開三日藥;第七天,患者仍未斷尾,便走去見醫師丙,丙處方了盒仔茶,果然一劑搞掂。在這個案中,醫生甲和乙都是黃綠,冇料兼沒有醫德,「醫好」患者的是盒仔茶(其實開甚麼茶結果也一樣),這便是行運醫生(師)醫病尾的道理。
再者,症狀好轉與否,往往是取決於主觀感覺,就算用了沒有實質效用的治療,只要當事人感覺良好,那管雞毛還是人髮,也會靈驗如儀,我們稱這現象為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經盒仔茶一役,醫師丙已獲得患者的認受,所以下次開的不論是普洱茶抑或港式奶茶,也照樣會「藥到病除」。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