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異功能 7歲豎琴冠軍

特異功能 7歲豎琴冠軍

七歲人仔可以有甚麼成就?七歲蔡欣羲(Teresa)已贏得本地豎琴公開賽冠軍,準備出戰法國及韓國。同齡小朋友還在無憂無慮地發呆,她卻要刻苦訓練,連指頭都劃破。成就,除需要天賦,還需要許多不能言喻的刻苦。

撰文:黎佩詩

攝影:梁志永

隨着越來越多名校把「特異功能」列入收生標準,冷門樂器及運動漸受家長追捧,豎琴便是其一。比起鋼琴,豎琴的入場門檻高幾倍,一座普通踏板豎琴索價約18萬,學費每小時約$800。家長有心培育子女成豎琴天才,也得有充足彈藥。
蔡太本身是八級鋼琴好手,原本想培育女兒Teresa繼承衣缽,無奈女兒沒興趣。偶然機會下她發現女兒不抗拒豎琴, 於是立即轉移目標。蔡太:「佢似乎同鋼琴冇乜緣份,亂打亂撞係咁拍個琴,唔肯同佢做朋友,彈落去connect唔到。」
Teresa學習豎琴兩年多,將於明年考皇家音樂學院五級考試。今年,她將會放棄初學者用的愛爾蘭豎琴(Lever Harp),轉用專業級踏板豎琴(Pedal Harp),踏板豎琴最便宜都要十多萬一個,遇上參加比賽的日子,蔡太要安排專人把豎琴從家中搬去會場,每次運費數千元,她說:「Teresa有個師姐,因為豎琴成績優異剛剛被劍橋取錄。我都認識一啲小朋友,成績麻麻,但因為學咗豎琴而加分,之後成功入到女拔。九龍有學校校長喺開放日都講明,小提琴同鋼琴無論考到幾多級,都唔使填入份form,因為唔會畀分。學校追求『特異功能』,唔要普通小朋友,拉丁舞、豎琴同高爾夫球都會加分,學緊嘅唔計,要有獎攞先計。冇辦法,𠵱家好功利。」

Teresa曾到電視台錄影,流露鬼馬一面。

比賽輸贏都有獎勵

問Teresa喜不喜歡彈豎琴,她嘟起小嘴回答:「喜歡。」問她彈琴時開不開心,她像背稿一樣答:「開心。」但轉過頭,蹦蹦跳的她忍不住說:「我最鍾意打籃球!我最鍾意踢足球!我最鍾意打打殺殺嗰啲超人!」蔡太沒好氣地解釋:「佢喺學校讀嗰班,有三分二都係男仔,由細到大都同班男仔玩,周地碌,所以要平衡番。 佢係一個女仔,我好想小朋友將來好優雅。學乜嘢最優雅呢?第一時間就諗起豎琴。」
現時,全校只有Teresa學習豎琴,更多次代表學校參賽,為校爭光。然而,比賽總有輸贏,蔡太跟女兒如何面對?「好感恩Teresa天生樂觀,即使輸咗都唔會喊。輸咗,畀佢知道其他人比佢更勤力,一山還有一山高,唔可以偷懶,下次佢又會進步番。」蔡太希望透過豎琴,訓練女兒做人道理──成功須苦幹,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每次比賽完畢,無論輸贏,蔡太都會送一份禮物鼓勵女兒,而她總是要求媽咪買超人書。

蔡太認為女孩子應該斯文優雅,所以栽培女兒學豎琴。

時間管理決定成敗

為方便督促女兒,蔡太特地跟老師學豎琴,以對豎琴有最基本的認知。如今,她會陪女兒上堂,去了解老師當天教導的內容。此外,每晚會播大師級的video給女兒看,希望她能慢慢學習到演奏家的手勢與情感表達。她說自己是個勤力的媽咪,「如果就咁喺屋企彈,好似好漫無目的,冇乜意思。我用另類方法鼓勵Teresa,會幫佢搵好多表演同比賽機會,從而令佢有成功感,增強自信心,更有推動力去練習。」
蔡太坦承,女兒試過因練琴而哭鬧,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時間管理方面做得不好。孩子每天專注的時間短暫,從前,女兒放學後會讓她看電視及遊戲,忽略了該段是她最精神奕奕的時間,到她有睡意時才逼她練琴,她準會發脾氣;如今會安排她先練琴後遊戲,果然事半功倍,在短時間內能做到老師要求的技巧。也為練琴,蔡太安排女兒入讀學校的國際部,功課和考試都較少,「如果晚晚做完功課都已經十點幾,咁就真係有心無力。」

Teresa年紀輕輕,已橫掃多個本地音樂比賽獎項。

老師:堅持是成功之道

在「香港豎琴堡」資深導師楊柳依眼中,Teresa進步神速,叫她最難忘的是,有次Teresa彈到十隻手指都起水泡,仍強忍痛楚,貼上膠布繼續練習。她以過來人身份說,這是每個豎琴演奏家必經的階段。
她認為學習豎琴的最佳年齡是四歲半至五歲,先學鋼琴基本功再轉學豎琴,會更易掌握。「我最大嘅建議,就係一定要堅持,有好多家長太心急,想小朋友比賽得獎,如果落敗就好緊張問:『係咪我個女冇天份?』有時又想孩子跳級,其實學習音樂嘅旅程中會經歷好多失敗,你唔可以因為一兩次唔成功就放棄。我由細到大都經歷過,知道只要堅持下去,就會越彈越好。」
查詢: http://www.harpchamb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