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療保障協會擬修改產科醫生的保障條款,相信原因之一是近年索償額非常龐大。
有婦產科醫生表示,10年前他曾任專家證人的一宗案件,一名婦產科醫生因為於產前診斷中沒有發現胎兒有罕見遺傳病;嬰兒出生後,醫生遭母親索償,索償額包括該嬰兒長遠醫療費及母親要放棄高薪厚職照顧嬰兒等,最終雙方和解,興訟一方獲賠償約400萬元。該醫生直言,「如果𠵱家可能賠成千萬」。
私人執業的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直言,若新條款落實,不排除會減少接收高危孕婦,以減低被索償風險;若影響收入或保費逐年暴增,下一步才考慮增加病人收費。
靳嘉仁冀協會推出新條款之前,應慎重考慮業界意見:「我早前交咗保費,最快年底先再交,唔係最先受影響。如果真係推出新條款,我診所超過一半個案係產科病人,唔可以唔做產科,可能會睇少啲高危孕婦。」
靳嘉仁表示,澳洲早年便曾經因婦產科醫生的保險池「爆煲」,導致私家醫生主力只接收婦科個案,產科服務全由當地政府一力承擔。